學習講話:創新要同當代中國文化相適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向文藝界提出希望:“希望大家勇于創新創造,用精湛的藝術推動文化創新發展”,“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當代中國文化相適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總書記也向文藝工作者提出創新要求:“文聯、作協要深化改革,工作向基層傾斜,服務向最廣大文藝工作者拓展,改變機關化、行政化傾向,不斷增強組織活力?!薄耙訌娐摻j,延伸工作手臂,加強對新文藝組織、新文藝群體的團結引導,把千千萬萬文藝從業者、愛好者凝聚起來,不斷增強組織吸引力”。
在第十次全國文代會代表中,不乏對創新創造有深刻體悟的文藝家和文藝工作者,無論是談論自己的文藝創作感想,還是介紹工作創新經驗,總書記提出勇于創新創造的希望,提出延伸工作臂手的要求,引起了代表們強烈的共鳴。通過學習總書記講話,他們對創新要同當代中國文化相適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周京新:創新都是有淵源的,正大宏觀的道理都是和微觀相通的
第十次文代會代表、江蘇省文聯副主席、省美協主席、省國畫院院長、省美術館館長周京新接受中國文藝網記者采訪
第十次全國文代會代表、江蘇省文聯副主席、省美協主席周京新在文代會期間接受了中國文藝網記者的采訪,暢談了參與中華文明歷史題材歷史畫創作工程的創作過程和感受。
周京新說,我們國家創作題材的豐富性,是每個畫家都足以從中自由選取的,但歷史題材的創作特殊性非常強,首先要把歷史的沉淀感體現出來,不單單指某個方面的東西,某個器物或背景,而是整個的氣息,這就需要很多歷史的積淀。
為了創作作品《宋代交子與紙幣發行》,周京新深入了解了宋代的政治、經濟、歷史、社會生活等各種歷史文化,通過各方面去積淀,平時到很多博物館、美術館去看,既看經典的資料,也看各種實物。“我光是畫鞋子,就畫了160多雙,每一雙都不一樣?!敝芫┬抡f。
在這個過程中,周京新對中國傳統的文化歷史美學資源有了深入的理解,有了很多收獲,“就象經歷了一場全面的訓練,把專業上的觸角、適應度和可塑性大大拓展了?!?span>
把生活中的積累,用于藝術創作。周京新說,在深入生活的積累中,他也把對生活的愛,對藝術家要去服務的對象、習近平總書記講的為人民服務的信念融合在一起,“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就是我們這一群畫家聚在一起去踐行總書記要求的過程。
《宋代交子與紙幣發行》的整個創作過程,對周京新來講,就是深入到傳統和歷史之中,深入到具體生活的縫隙之中,扎根人民,在積累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了突破。周京新說,很多同行的朋友說我們畫的這種感覺不一樣了,有不同了,我覺得這就是創新。創新都是有淵源、有道理的,不能隨便亂創、不能把自己胡來,或者不到位的一些做法,就當成是創新,不能說只要跟以前不一樣了就是創新。習總書記說既要像小鳥一樣在每個枝丫上跳躍鳴叫,也要像雄鷹一樣從高空翱翔俯視。我覺得這就像畫畫的空間關系處理一樣,在《宋代交子與紙幣發行》中,既要有宋代的整體歷史氣息,又要有微觀的、對每個人物眼神、服飾等細節的深入把握和了解。我覺得在我們的創作中,總書記說的很多精彩論斷,用在我們繪畫理論上,都是相通的,宏觀的非常到位,微觀的非常精準。周京新說,大道理都是相通的,正大的道理、堂堂正正宏觀的大道理都是和微觀相通的,習總書記的講話,和文藝家具體在做的工作、創作都是相通的,一點都沒有隔閡,是對文藝家最大的促進和鞭策。
宋代交子與紙幣發行 周京新 單鼎凱
彭柯:80后海歸的“抗躁”史
第十次全國文代會代表、海歸電影導演彭柯接受中國文藝網記者采訪
第十次全國文代會代表、海歸電影導演彭柯在朋友圈里說,當開幕式起身唱國歌的那一刻,他忍不住流下了眼淚。他告訴記者,他更沒想到,總書記的講話能讓他產生那么大的共鳴。當總書記講到藝術創新“要克服浮躁這個頑疾,抵制急功近利、粗制濫造”時,他感覺就在說自己。
彭柯在英國讀本科和研究生,畢業后在著名的索尼娛樂、MPC公司工作,他最早是做《哈里波特》中的伏地魔特效起家的。后來,又成為了《x戰警》的技術導演、《滿城盡帶黃金甲》的現場視效導演、《阿凡達》和《加勒比海盜4》的立體合成師,《2012》《金陵十三釵》和《銅雀臺》的視覺效果總監。
彭柯說,他所學的專業需要比較大的制作投入,這些年來,國內電影投資環境非常好,他終于等到可以回國發展。2011年,他回國了,他是80后海歸,又帶著好萊塢光環,曾經有一段時間非常浮躁。直到他的四個原創項目被自己叫停,他才意識到,特效雖做得好,可他缺乏做電影的基本功底:講故事。他說:“我也不知道哪里不對勁,反正就是講不好。”
于是他回到英國繼續深造,讀了敘事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各方面的課程。期間為了解決學費、生活費問題,還半工半讀,接了不少廣告。經過這段修煉,他才再次回國,開始了新一輪的電影創作。問起彭柯,他的新作品講的是什么?他說這是一個年輕人克服浮躁的故事,融合了好萊塢的《黑衣人》、798式的破舊老工廠、當下社會的“看顏值”等各種元素,他告訴記者,相信這一定會是一個不錯的作品。
他還說,創作者總是會用自己的作品來回應自己遇上的問題,或許這部有關年輕人克服浮躁的作品,就是他自己對他那段浮躁經歷的總結和回應。
吳健:年輕人有自己的痛點、爽點、笑點和淚點
第十次文代會代表、武漢黃陂區文化館干部吳健接受中國文藝網記者采訪
1985年出生的吳健是第十次文代會最年輕的一批代表中的一員。他現在于武漢黃陂區文化館工作,這是他主動要求從省里調下去的,因為湖北大鼓來自黃陂,他從哪里來,就要回哪里去。
吳健自小就愛湖北大鼓,這是作為“愛好”的大鼓;后來他進入學校進行專業學習,這是作為“學業”的大鼓;再后來,成為了湖北大鼓演員,這是作為“飯碗”的大鼓;再后來,他成為了湖北大鼓的傳承人,這是作為“責任”的大鼓;今天,他代表青年藝術家參加文代會,他說,這下子,可就變成了作為“擔當”的湖北大鼓。
湖北大鼓是地方曲藝,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可也有它得天獨厚的優勢:武漢人喜歡!吳健說:只要武漢人喜歡,就足夠讓他奮斗一生!可是身為85后,吳健深知,雖然他們這一代都是武漢人,可也是年輕人,年輕人有自己的痛點、爽點、笑點和淚點,所以湖北大鼓必須創新、必須發展,既不能失去傳統韻味,又要變幻出時代鮮味!
于是這就有了將搖滾和湖北大鼓結合的“說唱Style”,其本體和味道依舊是湖北大鼓的,可是其伴奏除了原來的二胡、揚琴、琵琶,也多了電吉他和貝司。除此之外,年輕版湖北大鼓的節奏更加明朗、活潑;主題則多集中在年輕人喜歡的話題:逛街、小吃、民謠;而傳統的舞臺藝術也被拍攝成了更符合年輕人口味的MV。不難想象,這樣的作品如何不會迅速走紅網絡?“網絡神曲”和“傳統曲藝”、年輕時尚和古老遺產,在吳健這里獲得了具有生命力的嫁接。
吳健的80后、90后曲藝團隊
正是因為老少咸宜、喜聞樂見,吳健還用曲藝的形式為武漢制作了城市宣傳片《說唱大武漢》。吳健說,他唱的是這座城,唱的是這群人,唱的是武漢精神武漢魂,但首先,他要用武漢的方式去唱武漢,也要用“青春版曲藝”的方式本身,去展現“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漢精神。
現在,吳健在基層文化館工作,他說人民總覺得基層水平低,他要改變這種印象,曲藝本來就是服務于老百姓的“輕騎兵”,他周圍有一群年輕人,大家都學曲藝、傳播曲藝、創新曲藝,
馮華:創新主旋律表現形式,創作好看的主旋律作品
第十次文代會代表、江蘇省影協副主席、自由職業電影工作者馮華接受中國文藝網記者采訪
第十次文代會代表、江蘇省影協副主席、自由職業電影工作者馮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習總書記在第十次全國文代會、第九次全國作代會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談了對文藝工作者的四點要求,給我感觸特別深的是總書記說到要用創新的方式,要用精湛的藝術來服務人民。為什么對這一點我很有觸動?因為我自己是從體制內出來的,當年主動逃離體制,是因為沒有找到自己的定位,覺得很迷茫,后來創作了很多劇本之后,發現自己現在又在慢慢回歸。說回歸,并不是要重新回到體制內,而是回歸傳統主流價值觀,回歸到對真善美的追求這一人類共通價值的表現上”。
馮華說,這幾年她主要在摸索和嘗試創新主旋律作品的創作。她的第一部電影作品《警察有約》曾獲第二十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提名,在此之后,她下意識地對好看的主旋律創作進行關注。傳統的主旋律作品在模式上有局限,在這個時代,這樣的東西已很難被市場直接接受,所以好的精神無法向大眾傳遞。其實美國很多受歡迎的大片都是主旋律作品,中國也可以有這樣的主旋律作品,也應該有能讓人坐下來看,覺得好看,然后從中受到啟發的電影作品。像最近很火的電影《湄公河行動》,它的頭尾仍有傳統主旋律作品的成份和影子,但它的主體部分很好看,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對人民緝毒警察有了更好的認識,她覺得這就是好的主旋律藝術。
聽了總書記的講話后,她更有信心了。在此之前,她有時候也會徘徊、猶豫:市場有殘酷的一面,干嘛要去做這些吃力不討好的東西?,F在她相信,市場在經過一段混亂繁雜的呈現后,還是會選擇好作品的??倳浱岢鲆煤玫乃囆g去引領時尚,我們從事藝術創作的人更應該擔負起這份責任。
她說,大家都知道做影視編劇的,往往是市場流行什么就寫什么,現在市場上流行“顏值”,流行看臉,流行“小鮮肉”,甚至有人說,不需要好的劇本不需要好的價值觀,跟著流行元素走就行。但是,“小鮮肉”吃多了也會膩,其實我們自己要有自信,是向市場投降,還是自己努力去做扎實的好作品,去引導觀眾,讓觀眾知道還有更好的風尚,文藝工作者要有這份文化自信。
鄭雁雄:努力創新工作方式 服務體制外藝術工作者
第十次全國文代會代表、廣東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鄭雁雄接受中國文藝網記者采訪
來自廣東省的第十次全國文代會代表、廣東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鄭雁雄把越來越多的體制外文藝工作者比喻為廣東人愛吃的“野味”。他告訴記者,廣東有一大批非財政供養的“野生”藝術工作者,他們數量多、活力強,對民眾文化消費滿足度高。這一方面是因為廣東市場經濟發育成熟,藝術家習慣從市場獲取資源和產品銷路。一方面也因為政府的重視,對他們引導、團結,為他們解決創作和交流上的困難。
他說,在創新工作方式服務體制外文藝工作者方面,廣東省進行了不少嘗試:首先是組織覆蓋。廣東省11個藝術家團體換屆,有20%左右為體制外藝術家。一些體制外藝術家還進入了領導班子。比如,青年打工作家王十月和鄭小瓊就分別是廣東著名文學期刊《作品》雜志副主編和副社長。其次是項目覆蓋。廣東省政府主導的重大項目全部向體制外開放,只要是好作品,不分內外,一視同仁,都能在政策、資金和獎勵都能獲得青睞。他還提到,廣東藝術節舉行多次文藝工作座談會,非常重視邀請體制外藝術家參與,非常注意給予體制外藝術家政治上的地位和思想上的關心。
鄭雁雄認為,體制內外的藝術家其實各有長短,相互交流學習,經常能擦出火花。個性、原創應該也必須與正能量融合。他表示,廣東將努力創新工作方式,在服務體制外藝術家上做出更多的創新和嘗試。
李建華:文藝評論工作要向“原上草”開放,與新媒體融合
第十次全國文代會代表、湖北省文聯文藝創作部主任、省評協副主席、《長江文藝評論》副主編李建華接受中國文藝網記者采訪
早在20多年前,湖北就成了文藝評論協會,和文聯其他各協會享受同等待遇。記者在第十次全國文代會湖北代表團分組討論現場,采訪了第十次全國文代會代表、湖北省文聯文藝創作部主任、省評協副主席、《長江文藝評論》副主編李建華。
李建華告訴記者,現在的文藝評論界基本上有三支隊伍組成:學術隊伍、文藝工作者隊伍和媒體隊伍。三支隊伍各有長短:學術隊伍的評論成體系、有學理,但有時少血少肉;文藝工作者的評論更敏銳、更通俗;媒體隊伍則快捷靈活、應時應景,但難免流于宣傳?,F在,前兩支隊伍已經是湖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的中堅力量,而包括自媒體隊伍在內的媒體隊伍,則是評協下一步的工作重點之一。
目前,他負責的《長江文藝評論》雜志特辟“原上草”欄目,取“離離原上草”草根評論之義。雜志團結了一批新文藝工作者,將草根評論的差異視角引入傳統文藝評論。雜志還準備在“互聯網+”上做一些嘗試。李建華特別提到,做雜志的“互聯網+”,并非把紙媒上的文章簡單移植到互聯網上。因為新媒體是碎片化的、圖像化的,所以需要把紙媒文章的精髓提煉成短小精悍的短文,配以悅目的圖片、醒目的標題,同時又不能為了“醒目”變成“標題黨”,為了“活潑”而流于“輕浮”,其實對文章和編輯的要求更高。
李建華說,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文藝評論,在他心中,偉大的文藝評論是像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那樣,既有厚重的學養、深刻的體認,又有偉大的人格、生動的表達,是真正能夠褒優貶劣、激濁揚清,真正能夠推出精品、引導創作,真正能夠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好評論。
張小軍:聊城市文聯創立實施簽約文藝創作員制度
第十次文代會代表、聊城市文聯組聯部主任、市音協副主席、秘書長張小軍代表在人民大會堂參加第十次全國文代會開幕式
聊城市文聯組聯部主任張小軍告訴記者,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有聊城代表出席全國文藝界的盛會,作為山東代表團代表,她能為我們帶來的是基層文聯工作創新的鮮活案例。
張小軍代表介紹,聊城市文聯調研后發現,表面上的“文藝創作人才少,創作水平不高”,其實是“缺乏聚攏‘拳頭’的有效手段和激勵文藝創作的人才機制”,著眼于此,在深入調研、反復論證的基礎上,2016年,聊城市文聯前后印發了《關于建立簽約文藝創作員制度的意見》和《聊城市文聯關于大力扶持文藝精品創作的意見》。截至11月,第一批59名、第二批25名簽約文藝創作員的聘任工作順利完成,其中最大的63歲,最小的25歲,平均47歲,既有德藝雙馨的文藝名家,又有富有發展潛力的藝術新人。與此同時,對簽約文藝創作員進行規劃扶持、培訓培養、宣傳推介和獎勵支持一系列工作正在扎實推進,文藝創作“聊軍”初步形成。
張小軍告訴記者,聊城市文聯雖然借用了“簽約”這一概念,但與常規簽約模式不同。原來針對“小眾”精英,現在則面對普羅大眾;原來是“申報”、是居高臨下式的審查認定人才,現在是“推薦”、是求賢若渴式的發現人才、服務人才;原來是“圈內”尋找人,現在是擴展到“圈內圈外”全方位發現人才;原來是由“域內”推薦人才,現在是擴大到“域外”引進人才并舉。正所謂“跳出聊城看聊城,站在山東看聊城,放眼全國看聊城”。
張小軍說,聊城市文聯簽約文藝創作員制度實施以來,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歡迎和稱贊,推薦、評審、聘任、培訓等各項工作進展順利,極大地調動了全市廣大創作人員的積極性。這不僅僅從根本上改變了文藝創作人員“散兵游勇、單打獨斗”的狀態,而且將行進在文學藝術創作道路上的中堅力量、精英力量集中起來,團體作戰,使眾多文藝創作員有了一個可以展示自己才華、向文藝前輩學習的平臺。聊城市文聯簽約文藝創作員制度的實施為聊城的文藝創作注入了生機與活力,文藝工作和文聯工作煥發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