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天明(作家)
驚悉何群去世。他還很年輕啊。我倆沒太多交往。有一年他忽然托人告訴我,想拍我的《黑雀群》。那時純文學作品開始被影視躲避了。小說出版時,出版社編輯都不愿意在宣傳中聲稱這是純文學。何導的意愿顯然給了我鼓舞。后來我估計拉贊助有難,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但何群那一聲“我想拍”卻讓我對中國電影、對第五代電影人一直抱有崇高敬意。
@止庵(作家)
有幾處記者要采訪關于鮑勃·迪倫事,都謝絕了。我只讀過他的一本自傳,此外了解無多。外行需要時間和精力變成內行,才能發言。假充內行,或沒話找話,真的內行一眼就看穿了。
@汪海林(編劇)
演員劇本上彩色筆畫的部分都是自己的詞兒,一般是助理給畫的。我見過葛優很認真地對年輕演員說:我就一條忠告,不要在劇本上畫詞兒。劇本應該完整地去讀,別只讀自己的部分。如果你一定要畫,就畫你對手的詞兒。
@看電影阿郎(電影人)
看電影的感受是私人的,看到一有一的樂趣,看到十有十的樂趣,這不丟人,也不值得炫耀。看不出電影要表達什么,那是主創能力問題。觀眾干嘛要看懂你?觀眾只看到愿意看到的。做觀眾,就有這個權利。
@羊馳(戲劇人)
文藝作品要深扎,畫家畫普通人,作家寫普通人,藝術家演繹普通人,以普通民眾的眼光去觀察、體驗、表現,而不是以精神說教去俯視民眾。“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理念,就是要先寫真正的人,才能領會人的精神,如果先寫精神,那么人的血肉沒了,光有精神就會不可信。所以每次看戲都想說,要說人話,人才能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