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濁揚清靠的還是作品
時間:2017年03月10日
來源:《中國藝術報》
作者:張 成
“小鮮肉”虹吸影視產業,宋丹丹、高滿堂、馮遠、席強等全國政協委員表示——
激濁揚清靠的還是作品
◎ “小鮮肉”現象,不是一個行業個例,它跟我們大環境中的那些不當的價值觀、財富觀是有關系的。
◎ “國家可以出臺法律、條例來抓違法、違規的人,但是價值觀是關乎我們每一個人的,不當的價值觀也不是單單靠法律就能禁止的。
“我不是批評,而是心疼他們”,在3月7日舉行的全國政協會議聯組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著名表演藝術家宋丹丹糾正一些媒體的標題黨。事實原本是這樣的,在前兩天的全國政協小組會議上,宋丹丹對業內“小鮮肉”及其所帶來的種種怪現象表達了憂慮,結果一些媒體報道出來之后,便成了“宋丹丹痛批‘小鮮肉’”等聳人聽聞的標題。針對這一現象,在全國政協聯組會上,宋丹丹發出了上述心聲。宋丹丹說:“我其實是心疼這些‘小鮮肉’們,我對這個現象的心態是憂慮。我也是從年輕人過來的,20歲考入北京人藝,北京人藝教給我們老老實實做人的德,踏踏實實做戲的藝。現在,年輕演員一入行就想太多沒用的,沒有人告訴他們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沒用的。一個孩子憑一部戲就火了,唱一首歌就火了,甚至長得帥就能火,就能掙很多錢。與之對應的,卻沒有人約束他們,哪怕有一個團體約束他們的行為,哪怕他們怕老師批評、怕領導批評。但他們周圍沒有批評和指導的聲音,他們只知道業內的陳規陋習,比如誰先到現場的就是誰腕兒小,想的都是這些沒用的。去年,我在深圳電視臺參加跨年晚會,有不少所謂的‘小鮮肉’帶了很多助理,一堆‘小鮮肉’加上助理,一個酒店都住不下。這些孩子不覺得全劇組都在等他,機器都架好了,而他卻在睡大覺并不覺得是羞恥。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他一夜成名,制片人都在找他拍戲,導演認為合適的演員不賣錢、電視臺不收劇、網絡不收劇。這樣,所有的劇組都爭著搶他們,他們可能一個人要跨很多戲,被經紀公司壓榨,脫了大褂換西裝,哪有時間研究角色、哪有時間背臺詞?他們又怎么可能尊重老藝術家?因為他們看不出老藝術家演戲好,不會崇拜藝術家,因為他不會演戲就紅了。”
在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編劇高滿堂看來,“小鮮肉”虹吸影視產業對整個行業的傷害更大,他指出,一些“小鮮肉”不敬業,拿了極高片酬,導致作品在其它環節大大縮水,不能保質保量。
而在全國政協委員紛紛表示憂慮的同時,影視行業到底該如何規范或治理這種不正常的現象呢?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遠結合自己的經歷談了這個現象。他說:“我女兒是北大的學生,當年她還在上高中的時候,經常偷偷溜出家去湖南衛視的節目錄制現場搖熒光棒支持她的偶像。我是覺得,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是會有變化的,這些年來我沒有刻意教化她,在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興趣,現在她的興趣已經轉向了古典音樂。我覺得‘90后’‘00后’的孩子們一定會有自我選擇、自我提高、自我認識的過程,就像中國人對待奢侈品的消費越來越趨于理性。我們做大人的,得允許孩子有一個成長的過程”。馮遠說,“小鮮肉”現象,不是一個行業個例,它跟我們大環境中的那些不當的價值觀、財富觀是有關系的。“國家可以出臺法律、條例來抓違法、違規的人,但是價值觀是關乎我們每一個人的,不當的價值觀也不是單單靠法律就能禁止的。激濁揚清靠的還是作品,通過各種渠道發表正確的觀點,為整個社會對人的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人是有自我醒悟、自我教化意識的,政府層面真正要做的不是具體出臺某一個條例,而應該是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將人自身的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從外圍提供各種各樣的便利條件,從教育、社會、輿論、公共空間提供全方位的人自身建設的可靠抓手,以達到公共價值觀的影響。像《愛樂之城》《血戰鋼鋸嶺》等好萊塢影片,可以在中國公共空間通過討論產生某種共同價值。我們也期待,在不斷地討論中國優秀作品中,也能發展出類似的全民共識。”馮遠表示。
談到人的建設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族樂團團長席強表示,要從娃娃抓起。藝術類院校乃至整個藝術類教育都或多或少存在重業務、輕思想、輕情感、輕性靈的現象。“國際知名藝術高校一般都要求教師用四年時間感知學生的每一顆內心,用四年時間發掘學生蘊藏的藝術潛能、藝術感知力,幫助他們找到藝術地探索心靈的方法,培養他們對生命、對生活的感受力,然后逐漸接受藝術,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一個藝術人才的成長絕不是從大學才開始的,而是從小學、中學開始,甚至幼兒教育期間。家長如果只注重報興趣班,而忽視了藝術最為重要的育人功能,在少年時期的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養成階段忽略了育人功能,這是因小失大。”席強說。
(編輯:周春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