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離不開閱讀,就像離不開陽光和水
——訪全國人大代表詹福瑞、王亞非、廖華歌等談全民閱讀
手機閱讀方面公共文化機構、新聞出版部門等工作做得還不夠,主要還是商業機構在做,各個商業網站提供閱讀內容。 ——詹福瑞(全國人大代表、原國家圖書館館長)
全民閱讀變化最大的是書店。一些小書店確實倒閉了,但大部分書店都成長起來了,越來越漂亮,越來越多元化、舒適化。這是文化的滲透力量,書走進生活當中去了,書店已經成為一種時尚。
——王亞非(全國人大代表、安徽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原董事長)
就像我們離不開陽光、離不開水一樣,我們應該把閱讀當做一種生活方式,內化為我們的精神力量。
——廖華歌(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作協副主席)
閱讀重要的不是載體是什么,而在于閱讀的內容,傳統紙質圖書閱讀和新媒體閱讀并不矛盾,各有優勢,可以相互補充。
——陸亞萍(全國人大代表、江蘇亞萍集團董事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3月1日起正式實施,其中第二十七條中提到“支持開展全民閱讀”,這是首次將全民閱讀納入法律之中。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倡導全民閱讀”,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大力推動全民閱讀”。全民閱讀是這幾年兩會的熱點之一,無疑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合力不斷推動的文化事業,今年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仍在關注全民閱讀,為推動全民閱讀獻言獻策。
閱讀正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周末走進圖書館,遨游于浩瀚書海,或到書店里,輕啜一杯咖啡,靜讀一本喜歡的書,已經成為很多人的選擇。全國人大代表、原國家圖書館館長詹福瑞指出,這些年來,全社會都在高度關注全民閱讀,成立了專門的國家全民閱讀指導委員會,圖書館也通過推薦經典、公共講座、讀書沙龍等推廣閱讀,媒體推薦好書指導全民閱讀,多方合力,使全民閱讀已經推向深入。
“全民閱讀變化最大的是書店。”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原董事長王亞非告訴記者,經過代表委員的共同推動,全民閱讀已經變成現實,一些小書店確實倒閉了,但大部分書店都成長起來了,越來越漂亮,越來越多元化、舒適化,原來不喜歡讀書的人也越來越喜歡在讀書的環境中度過自己的好時光,書店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是文化的滲透力量,書走進生活當中去了,書店已經成為一種時尚”。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作協副主席廖華歌履職幾年來一直圍繞全民閱讀提出建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全民閱讀從“倡導”變為“大力推動”,更加富有力度,讓她倍感振奮,“我們的全民閱讀在一步一步往前推進”。廖華歌告訴記者,文化是一個人的根,是一個國家、民族的精神命脈,大力推動全民閱讀才能提升國民素質,建設文化強國。“就像我們離不開陽光、離不開水一樣,我們應該把閱讀當做一種生活方式,內化為我們的精神力量。品書的過程也是在品味生活,品味社會,品味人生”。因此,她也建議媒體要擔當起責任,引領閱讀,因為媒體有社會公信力,能讓群眾信服。比如,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營造了良好的社會閱讀氛圍;一些報社如《南陽晚報》也在開展讀書會活動,組織名家書友面對面、名家讀者共品鑒等,走進學校、工廠、社區等推薦好書,產生了良好效果。
閱讀經典,讓深閱讀成為常態
在地鐵里、公交上,到處都是“低頭族”,大家幾乎都在埋頭看手機。“全民閱讀有了深入推進,但也有一個問題要引起重視,那就是手機閱讀。”多年來,詹福瑞一直呼吁要閱讀經典,閱讀經典會吸引人陷入深沉的思考,而習慣了輕松快樂閱讀的人不喜歡這種沉重的閱讀,慢慢地閱讀就變成了碎片化、感官化、淺易化的快餐式閱讀。“手機閱讀方面公共文化機構、新聞出版部門等工作做得還不夠,主要還是商業機構在做,各個商業網站提供閱讀內容。”詹福瑞告訴記者,這些機構大都以市場為導向,看起來提供的信息量極大,實際上讀者的選擇空間很小,缺少自己的判斷和思考空間。“我們還是要適當引導閱讀經典,經典是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是每次重讀都會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在當世仍有典范意義和價值。”他指出,推廣經典還可以做更多工作,比如高校能不能把閱讀經典作為必修課等等。廖華歌也告訴記者,“現在全民閱讀從上到下都形成了社會共識,但一定不要淺閱讀、泛閱讀、飄閱讀,不能只讀圖不讀文,應當引導大家靜下心來讀一些經典,如唐詩宋詞元曲等文化瑰寶,讓深閱讀成為常態。”
“我覺得現在早已是全民閱讀了,現在要做的是引導大家讀什么。”王亞非對手機閱讀持理解態度,在他看來,閱讀不僅僅是讀書,網絡百度查詢獲取的也是信息和知識,是現實生活中急需的。“大眾閱讀和學者、研究人員不一樣,有時候他們需要的是一些信息和一般性的知識。”王亞非告訴記者,大眾閱讀主要是落實科學普及、藝術普及、知識普及。不過,他也強調,這些信息和知識深度不夠,獲取急需的知識之后還要繼續去讀有深度的書,“還是要號召大家好好去品書,要有人真正推薦好書,引導好讀者。”
為數字化閱讀提供更多優質內容
“數字化閱讀已經成為青少年閱讀的重要方式。”全國人大代表、江蘇亞萍集團董事長陸亞萍建議引導建構數字化閱讀觀念。她指出,閱讀重要的不是載體是什么,而在于閱讀的內容,傳統紙質圖書閱讀和新媒體閱讀并不矛盾,各有優勢,可以相互補充。
將有深度的經典書籍數字化,并開創出更多新的適合網絡時代的閱讀平臺及優質內容,是改進數字化閱讀的有效方式。詹福瑞介紹說,為了讓熱衷于手機閱讀、網上閱讀的讀者有更多優質圖書資源,國家圖書館等也在致力于把典籍數字化,放到網上,讓公眾可以免費閱讀。就在不久前,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天津圖書館、浙江圖書館、云南省圖書館聯合在線發布了新一批古籍數字資源,加上此前發布資源,總量已達2.4萬部。
“時光流影”是安徽出版集團的一個品牌。王亞非告訴記者,“時光流影”是一個文化生活出版社交平臺,集個人記錄、知識分享、話題交流、內容分發和原創版權交易等于一體,可以將各社交平臺的數據一鍵導入,一鍵成書,任意排版定制,實現自出版并打印成書,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去閱讀和交流。他指出,數字化閱讀并不是簡單地把紙質版書籍搬到電子平臺上。“如果只是把紙質內容重新編輯一下,那不叫數字閱讀,那是改編、剪輯而已,數字閱讀是各種各樣的信息的采集、編輯,主要承擔各種專題的設計、各種圖表的重新再現以及建立數據庫。”對于網上越來越豐富的網絡文學,王亞非認為網絡文學雖然有些變成了IP,但文學功底和文學價值并不是很高,需要不斷引導,隨著時間慢慢發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