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匯音樂劇《變身怪醫》誕生20年首次推出中文版——
演員職業化,是中國改編百老匯音樂劇的突破口
音樂劇《變身怪醫》劇照
“就在這瞬間,就在今天,閉上眼,拋開所有疑慮繼續向前,命運的腳步不曾停往,我能否被成全,答案就在眼前……”有著雙重人格的男主角“杰克與海德”以頗具“魔性”的高亢聲音唱起《就在這瞬間》。8月7日,上海首演一周獲得很好的票房和口碑后,百老匯音樂劇《變身怪醫》中文版主演北京集體亮相,主演劉令飛、鄭云龍、徐麗東、王梓庭、張會芳在天橋藝術中心集體“試嗓”,北京觀眾搶鮮試聽《有人如你》《就在這瞬間》《只有你最懂》等經典曲目。
《變身怪醫》于1997年首次登陸百老匯就取得巨大成功,曾獲托尼獎最佳音樂劇編劇、最佳音樂劇男主角、最佳服裝設計以及最佳燈光設計等多項提名。作為上海華人希杰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歷經兩年打磨完成的匠心之作,此次的中文版音樂劇《變身怪醫》更是由百老匯原主創團隊傾心制作,也是該劇20年來巡演28個國家后誕生的首個中文版本。《變身怪醫》中文版也將于9月8日至29日入駐北京天橋藝術中心。
“雙卡司”模式挑戰“雙重人格”
《變身怪醫》是以英國著名作家羅伯特·羅伊斯·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為藍本改編的。羅伯特的小說《化身博士》百余年來誕生120多部好萊塢電影、美劇、英劇、話劇和音樂劇,而在心理學界“杰克與海德”亦成為“雙重人格”的代名詞之一。該劇以復古華麗、懸念迭出和高能絕唱著稱,講述了維多利亞時代,一位精神醫生杰克以身試險,試圖通過醫學改造人類靈魂,棄惡揚善,但不幸實驗失敗,與自己的分裂人格海德斗爭,不斷陷入人生絕境的故事。
此次中文版音樂劇《變身怪醫》采用了雙卡司模式,兩位通過層層選拔脫穎而出的男演員劉令飛和鄭云龍以對擂之勢亮出他們各自王牌。有音樂劇小王子之稱的劉令飛有著豐富的臨場經驗,而近年來在原創音樂劇舞臺上有著不俗表現的鄭云龍則大有“黑馬”潛質。另一位備受期待的荷蘭籍華裔音樂劇演員徐麗東,則擁有豐富的百老匯音樂劇演出經驗,常年馳騁歐洲音樂劇舞臺,在中文版音樂劇《變身怪醫》中,她一人獨挑露西一角。王梓婷與張會芳則在劇中以雙卡司陣容出演貴族小姐愛瑪一角。
懸念迭生的劇情、全場32首演出唱段、男主人公密集的角色轉換一直被認為是《變身怪醫》的特色,該劇對演員的演唱能力、表演能力和體能都有很高的要求。在現場,當被主持人問起演出《變身怪醫》最大的挑戰是什么,兩位男主角劉令飛和鄭云龍不約而同地提到“這部戲主要就是杰克和海德這兩個人格之間的轉換,要在這兩個角色之間迅速切換,這是演出這部戲最大的考驗”、“其中有一場重要戲份,也就是唱段《對決》的部分,需要直接在舞臺上完成快速轉換,包括妝容、形體、聲音、狀態等都要在臺上完成轉變。這是目前演出難度比較大的一幕戲”。
扎實的劇本為“漢化”打牢基礎
據記者了解,此次改編中文版從招募、建組、排練、合成到預演,僅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這個超速度讓百老匯原創團隊也頗為驚訝。《變身怪醫》中文版執行導演周笑微認為,“工夫在劇本,主創混編化、班底職業化”是《變身怪醫》高效制作的關鍵。此次在主創編制上,百老匯導演大衛·斯旺和作曲弗蘭克·懷德霍恩親自上陣,同時吸納了擁有多年改編經驗的韓國音樂劇團隊,此外,還力邀歷經《媽媽咪呀!》《貓》等多部劇目改編的中方團隊加入,形成了“原創標準、韓國經驗、中國速度”的搭配體系。大衛·斯旺曾表示,“我們不是做一部外來文化的譯制品,更多的是把它做成一部更原生化、本土化的,貼近中國觀眾的音樂劇”。
盡管建組周期短,但劇本打磨卻耗時兩年,扎實的劇本為“漢化”提供了堅實基礎。中文版通常有兩個最大挑戰,一是中文念白和歌詞是否符合中國文化情境,二是演員表現能否達到百老匯標準。周笑微認為,《變身怪醫》有些歌詞改編后比英文更有味道,比如開場部分的合唱《假象》,“每當夜幕降臨,人們摘下面具,藏在恐懼背后,才是真的自己,都是偽裝,一切都是假象”,這些歌詞很容易引起觀眾情感共鳴,也很容易讓觀眾入戲。
而演員職業化也是這7年來中國改編百老匯音樂劇的最大成績。周笑微談到,大量百老匯改編劇目和原創劇目的出現為音樂劇專業學生提供了就業方向,“養活”起了一批高素質的專業音樂劇演員隊伍。國內常常以為音樂劇演員入門門檻比較低,但其實專業和行業門檻都很高,演員的專業素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養出來的,需要大量的舞臺實踐不斷累積。像《變身怪醫》中頗受關注的男主演劉令飛,在音樂劇市場已擁有大量粉絲,這和他7年來能夠一直活躍在舞臺上不斷積累經驗是分不開的。而許多經過歐美音樂劇表演訓練的華人演員“回巢”也是音樂劇演員職業化很大的推動力量,他們身上混合中西兩種文化的獨特魅力更容易被年輕觀眾們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