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美學的史述實踐
——《中國電影表演美學思潮史述(1979-2015)》簡評
在中國電影的史述實踐中,電影表演美學史是中國電影史較為薄弱甚至殘缺的一個部分。它緣于在數字技術發展之前的很長一個歷史時期,表演藝術是以演員的身體作為創作材料,又以它作為作品的呈現方式,乃是材料、主體、作品集于一身,許多神來之筆以及靈感難以運用可以重復的科學手段加以驗證。同時,電影表演又與導演的指導密不可分,加上電影的分鏡頭表演方式,都使表演藝術特有的“風度”和“眼神”較難用語言和文字表達出來,它的“真相”也不容易被“看清”,故而電影表演也就往往成為電影學術研究的薄弱環節甚至盲點。
上海戲劇學院著名教授厲震林長期從事電影和戲劇的演員與導演文化研究,2010年以來開始以新時期電影的表演美學史作為研究中心,深入考察在歷史范疇中以及在大歷史文化發展中的表演美學“大勢”和“精神”,其《中國電影表演美學思潮史述(1979-2015)》即為重要成果之一。
該著作的意義,可以表述如下:首先,填補和完善了新時期電影研究領域的薄弱環節,從表演藝術角度來充實新中國電影史研究的完整性和學理性,為“重寫中國電影史”的理論探索進行一種電影史學研究觀念、方法與史學實踐的雙重學術闡述;其次,新時期電影表演美學思潮史的研究成果,通過與政治、文化及其電影工業對于電影美學思潮的相互博弈以及調控作用分析,也將極大地完善和豐富新時期文化史、產業史、思想史和政治史的研究內涵以及精神等級;再次,采用整體考察與個案分析結合的研究方法,前半部分為斷代史述,根據新時期電影表演美學思潮的內在發展以及邏輯,劃分為若干的歷史分期,明確并深度剖析斷代的美學思潮主體思潮;后半部分則是重要表演美學思潮現象的個案研究,在一種“聚焦”的研究姿態中印證、補充和完善前半部分的整體闡述;最后,通過新時期電影表演美學思潮史研究,發現和總結新中國電影表演的經驗得失,能夠對中國電影創作界產生一定的影響,并將糾正目前社會以及文化界對于電影表演的某些表演認知誤區,為社會以及文化界提供正確的表演美學觀,并逐漸影響中國社會的表演美學趣味。
本書作者厲震林: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研究生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