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應大國崛起,打造中國式主旋律大片
——專家熱議電影《紅海行動》
電影《紅海行動》劇照
由海政電視藝術中心、博納影業集團等聯合出品的軍事動作電影《紅海行動》自2月16日全國公映以來,已獲得超過25億元的票房佳績,同時在觀眾中贏得上佳的口碑,取得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堪稱中國式主旋律大片的典范之作。
對于這部現象級的主旋律電影,業內專家學者也給予了極高評價。由海軍政治工作部宣傳局、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人民日報社政治文化部、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辦的電影《紅海行動》研討會日前在京舉行,李準、張宏、康偉、明振江、呂國英、饒曙光、張德祥、高小立、尹鴻、汪守德、趙葆華、劉陽等專家學者共同分析總結了《紅海行動》的成功經驗,并深入探尋了商業電影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創新表達手法,以期更好地推進中國當代優秀主旋律電影的創作與生產。
專家們認為,《紅海行動》生動彰顯了人民海軍“鑄劍為犁、仗劍為民”的使命擔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堅定信念,是一次主旋律電影市場化運作的成功嘗試,影片精準運用國際化的制作理念和敘事手法對主流價值觀進行創新表達,并通過現代電影的高科技手段,在大銀幕上弘揚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英雄主義、人道主義,是一部反映人民海軍堅持我軍宗旨、彰顯大國擔當的藝術佳作。
《紅海行動》里的一句臺詞“中國海軍,我們帶你們回家”,令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李準印象深刻。李準認為,《紅海行動》故事的堅實背景是中國海軍的偉大崛起,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海軍日新月異的發展。“創作者對人物性格邏輯、情感邏輯、動作邏輯進行了合理的把控,輔之以不遜于好萊塢大片的視聽效果,讓影片呈現出宏大的史詩氣概,彰顯了偉大的中國精神與中國氣概。”李準表示,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影片沒有簡單地將單打獨斗式的個人英雄主義當作當代海軍的精神制高點,而是將有國家擔當的崇高集體主義塑造成中國海軍最強大的精神來源,這體現了影片創作的精神高度。
《紅海行動》中街頭大戰的一場戲,“蛟龍突擊隊”戰車疾馳而過時前景處閃過一個中國進出口銀行的牌匾,在中國藝術報社總編輯康偉眼中,這恰是中國日益融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絕佳隱喻和生動注腳。“正是在新時代的語境中,《紅海行動》才有了誕生的底氣、大氣和靈氣,才極大地滿足了新時代中國觀眾基于偉大復興、大國崛起的心理期待、情感期待和審美期待。”康偉表示,《紅海行動》憑借高熱度、高精度、高密度、高強度乃至帶有轟炸性的視覺奇觀奪人眼球,在各種向度上都實現了超越,做到了極致。“影片幾乎完全放棄了由幽默等藝術手段構成的‘輕’的一面,而是以純粹的重工業手段打造而成,全程強情節、高密度,讓人目不暇接、喘不過氣。”
與此同時,康偉認為《紅海行動》在視覺奇觀的背后,更做到了“見人見精神”,人物沒有被動作、武器物化,而是充滿家國情懷和崇高信仰的鮮活的人。“影片中‘蛟龍突擊隊’的八名隊員,有擔當、有血性、有情懷,他們為了國家利益和同胞安全不顧一切的崇高精神、不放棄別國無辜者的大愛情懷,十分打動人心。”康偉表示,“對‘蛟龍突擊隊’隊員受重傷乃至犧牲的情節設計,更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張揚了久違的崇高美。這種崇高美,也是《紅海行動》全程超燃的情感燃點。”
《紅海行動》密不透風的快節奏敘事讓著名編劇趙葆華記憶猶新,他認為影片沒有拘泥于從容不迫的文學敘事方式,而是淡化故事進程,強化場面、氣勢和行動,這成為影片俘獲大量主流觀眾的重要原因。“影片旋風式的結構和快速推進的風格令人振奮,在動作場景中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裹挾著強烈的‘勇者無懼、強者無敵’的精神力量,堪稱一種體現影像敘事力量的‘狀態美學’。”
在中國影協秘書長、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眼中,《紅海行動》代表著中國電影的工業水平,也代表著中國電影的工業美學水平。“在工業水平實現提升后,國產電影亟須建立起相應的電影美學——如何借助國際化的電影語言和高科技手段,立足于中國的現實生活與文化傳統,建構起全新的電影美學,并與主流觀眾形成互動、交流與信任的關系,是中國電影正在面對的重要現實問題。主流觀眾對國產電影的信任度有多高,中國電影的發展空間就有多大。”饒曙光同時指出,《紅海行動》對中國電影檔期的拓展也作出了貢獻。“過去春節檔上映的大多是合家歡喜劇類電影,《紅海行動》的成功表明檔期的熱門類型并不是絕對的,只要影片品質過硬,就能夠贏得主流觀眾的認可。”
中國影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張宏十分贊同饒曙光的觀點,他認為《紅海行動》將國產電影的類型表達推到了極致,絲毫不遜于《拯救大兵瑞恩》《血戰鋼鋸嶺》等好萊塢優秀戰爭片。他表示,高標準的工業化流程保證了《紅海行動》的品質,這部影片完全有能力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未來中國電影必須要走向國際,與好萊塢電影展開全球競爭,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傳播中國的文化和中國的價值觀。《紅海行動》的成功,對國產大片走向世界做出了有益啟示。”
《文藝報》藝術評論部主任高小立也認為《紅海行動》有能力打動外國觀眾,因為影片聚焦“反恐”這一國際性話題,不僅通過撤僑事件表現了中國海軍保衛僑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使命意識,同時也通過“蛟龍突擊隊”拯救外國平民的行動展現了國際人道主義精神。“正義戰勝邪惡,是全人類的共識。《紅海行動》一方面展示了中國海軍的偉大力量,另一方面也彰顯出中國的大國氣度,體現了中國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與情懷。”
主創心聲
林超賢:
直面殘酷,是為了展現人性光輝
我本人是一個重度軍事迷,一直有拍攝一部軍事電影的夢想,但過去沒有軍隊的支持,拍出來的電影軍事感肯定不到位,對于觀眾來說也難以真正體驗到軍人的力量感。這次有機會拍《紅海行動》,其實是圓了我的夢。我希望用畫面和聲音緊扣觀眾的心跳與脈搏,他們的感受是我最關注的東西。
在拍《紅海行動》之前,我其實并不太理解“主旋律電影”的真正含義,我只能把自己當作一個純粹的導演,既然拍軍事題材影片,就一定要讓觀眾有熱血沸騰的感覺。影片開拍前我并不擔心動作場面的設計,反而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這部電影的靈魂在哪里?”后來我在劇本中加入了戰地記者夏楠這個角色,這個難題才迎刃而解。加入這個角色,就是希望通過一個平民的視角,去講述什么是使命感和責任感。其實使命不單存在于軍人的世界中,每個普通人都會有信念、有使命感。我就是要通過《紅海行動》,來贊美人性的光輝。
《紅海行動》的劇情,從撤僑到解救人質,再到最后反恐行動,是一個發生在6小時之內的故事,情節很緊湊,基本上沒有太多時間讓觀眾思考,人物連臺詞都不多,“文戲武拍”成為常態。其實我當時也拍了一些文戲,但是剪輯時發現影響節奏,于是就舍棄了。通過救人質這個事件,觀眾能看到人物的起點和成長,我覺得就足夠了,放更多文戲也沒有用。
網上曾流傳過一句話:“我們并沒有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我們有幸生在一個和平的國家。”這句話打動了我,讓我下決心把《紅海行動》拍得盡可能真實。真實往往殘酷,只有勇敢面對,人們才會更加珍惜和平。電影里有一些比較殘忍、暴力的元素,這正是表現真實感的一種手段,也展示了影片反戰的主題。我希望觀眾在目睹家庭破碎、生靈涂炭、斷手斷腳時,能夠意識到和平的寶貴。其實這些畫面的用意不是賣弄血腥,而是要讓人們冷靜下來,一起去反抗戰爭、反對恐怖主義。
《紅海行動》表面上講的是“蛟龍突擊隊”為了進行撤僑而展開的殘酷戰斗,但實際上也表達了一個“回家”的主題。我認為影片在春節公映,并沒有不合時宜,因為中國人對“家”是有情結的,過年要回家,在外漂泊久了要回家,打拼多年也是為了能有一個溫暖的家。《紅海行動》里的每個中國人都十分看重“回家”這件事,“家”是支撐他們在任何困境下都能堅持下去的最強大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