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新時代 描繪新藍圖
——文藝界代表委員熱議政府工作報告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引發文藝界代表委員熱議。大家在審議和討論時認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通篇貫穿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統攬大局,心系蒼生,既全面務實,又細致入微。報告中提出“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凝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礴精神力量”,令大家備受鼓舞。
聚焦文化:
更有信心、更有底氣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潘魯生對報告中提到的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最為關注:“為什么黨和國家關心農村發展?從文化角度思考,農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腹地。經過多年發展,當下農村有很大變化,但也有不少問題。”潘魯生透露,2017年,他走訪了全國21個省100多個村莊,發現很多地方政府扶持農民建房,“但很多鄉村建筑缺少文化層面關注,整個鄉村面貌堪憂,以前是‘千城一面’,現在是‘萬村一面’”。解決這些問題,潘魯生說需要政府主導、專家參與,最終讓老百姓受益。“人居環境建設應該引起高度重視。文化不僅僅是文藝創作,還要關注文化環境和文化方式,從而建立更好的文化景觀。”潘魯生表示。
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提出“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弘揚也是代表委員們在討論中關注的又一個焦點。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音協副主席、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廖昌永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藝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源泉,文藝工作者就應該牢牢扎根在本民族文化的土壤里。“今年年初上海音樂學院創作了原創歌劇《湯顯祖》,并赴歐洲參加歐洲青年歌劇節。在歌劇《湯顯祖》的演出過程中,我們加入了昆曲,歐洲觀眾非常喜歡這樣具有民族特色的唱腔,演出效果很好,不僅在國外成功圈粉,更增強了我們的文化自信。”
全國政協委員劉莉沙是河北梆子演員,她表示,報告讓她看到新科技融入到傳統文化中去的美好前景。“以前經常為一個劇本、一個譜子翻箱倒柜。現在我的戲譜全部用電腦打印,速度快,查閱方便。但又有一個問題,由于軟件不完善,戲譜配器做不上去。我希望相關軟件公司能做一些開發,不怕失敗,多做嘗試。我也希望搞傳統文化的,多和跨領域的專家聯系。希望跨領域的專家,多跟我們交朋友,智慧共享。”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京劇院演員董園園聽了報告后深有感觸:“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戲曲迎來了春天,感到特別欣慰。新時代,戲曲人有了新目標。”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渤海靺鞨繡第四代傳承人孫艷玲說,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表述,突出了傳承的重要性,讓她很受鼓舞。“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傳承人很重要。我希望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學習可以擴展到幼兒園的學前教育,從娃娃抓起,從而使非遺文化成為德育美育、國民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她說。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畫院副院長吳洪亮感受特別深的一點是,伴隨經濟社會發展,國家越來越多地舉辦各類國際文化交流活動,而歐洲博物館卻因為缺錢而為策展發愁。當下歐美國家博物館的中國藏品很多,但沒有錢去做,能否用中國的方式,利用國際資源,在國際上講中國故事?“聽完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我更有信心、更有底氣了。”吳洪亮說。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企業家馬浩文表示,中國傳統文化在國際上曾經具有很強的影響力,比如武術就是重要的代表,很多外國孩子都在觀看了李小龍、成龍主演的電影后開始練武。但如今中國武術的風頭漸漸被跆拳道、柔道所取代,馬浩文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中國武術沒有國際認可的段位劃分,很多孩子無法在練武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段位。他認為,制定科學的段位標準,是中國武術在國際上重振雄風的有效手段。
關注民生:
接地氣、有溫度、有熱情
報告中談到的中國發展成就讓代表委員們感到振奮。曲藝演員鞏漢林表示,報告求真務實、細致入微,老舊小區加裝電梯這樣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總理竟然提到了,讓他沒有想到。聽了這樣的報告,鞏漢林感到更有信心了。鞏漢林說,改革開放幾十年,每人都出力,每人都獲益,堅信能夠實現美麗的中國夢,那時候無論走到哪兒中國人的腰板都會挺直,充滿自信。
全國政協委員、紀錄片導演王建國聽完報告后,感觸最深的是中國政府在扶貧工作中所作出的努力。他談到,有一次他跟隨攝制組在三江源拍攝時,發現國家電網為了讓當地5000多戶居民用上電,不惜花費巨資架設電網,他認為這就是真正的“不讓一個人掉隊”。王建國表示,自己在基層,十分深切地感受到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事情,確確實實都付諸了實踐。很多在世界其他國家都做不成的扶貧工程,在中國都做成了。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聯主席鄭曉幸認為,報告平實務實求實,充分反映了民情民意民心,體現了高度的人文情懷,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群眾最關切最煩心的事一件件地解決好,給全國人民“送干貨”“發紅包”。報告把文化繁榮發展與為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提供豐富精神食糧聯系在一起,這給廣大文藝工作者描繪了嶄新的藍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國政協委員、山東師范大學教授李掖平被報告深深打動,認為報告統攬大局、心系蒼生,既有高大上的國家命題,又有細致入微的表述,比如百姓菜市場的便民設施、手機流量異地收費降價等。報告接地氣、有溫度、有熱情,能夠直入人心。李掖平表示,她特別注意到報告中總理用了詩性話語,表達了人民政府集眾智、匯眾力,要將華夏大地建成全球矚目的創新創業熱土,這樣的表述讓人感到生機勃勃,活力斐然。
全國人大代表、澳門中華教育會副會長、澳門互聯網文化協會會長黎世祺認為,報告對于今后的工作部署,思路清晰、目標明確、重點突出、落實有力,尤其對港澳發展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黎世祺說,報告多次提到互聯網和“互聯網+”。在互聯網方面,澳門與內地近年來聯系緊密。去年他們組織了100余名澳門大學生來到內地,在33個互聯網機構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專項實習活動。這是由澳門互聯網文化協會和國家網信辦聯合開展的活動,年輕人積累了與互聯網、新媒體有關的經驗,這一過程更加強了澳門與內地在互聯網方面的交流。希望今后在這一領域能有更多交流的機會。
代表委員們也提出了誠摯的建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交響樂團團長關峽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財政對文藝院團的支持與補貼大大加強,很多院團已經擺脫了“生存難”的困境。但與此同時,國家財政補貼的出發點是“養事不養人”,一般按照單個藝術項目進行撥款。關峽認為,項目制本身是否是最合適的補貼形式,值得探討。他認為,藝術畢竟不是工業,不應完全按照單個項目進行補貼。補貼的方式應適當從哺育項目轉化為涵養人,不讓藝術家陷入疲于奔命的困境。關峽表示,國家級院團承擔著勇攀文藝高峰的重任,理應讓頂級的藝術家心無旁騖地展開創作,自由地在藝術世界中翱翔。馬浩文認為,文化補貼單純依靠政府支持是不夠的,除了減稅之外,如何讓更多的企業投資文化事業,也是一項重要任務。建議政府文化部門在專業的文化電視頻道中大力推廣、展示文化產品,邀請文化產品的創作者進行宣講,讓更多的企業尋找到符合自己品牌特質的文化產品,從而進行相應的支持和贊助。全國政協委員、畫家王林旭表示,希望報告能夠對文化建設提出更多更具體的意見和建議,比如加強院團建設、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拓寬繪畫創作題材等,這不僅是對文藝工作者的鞭策和鼓勵,也能夠讓他們獲得更加明確的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