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界代表委員熱議——為新時代文化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今年兩會,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開局之年的盛會。從黨的十九大到2018年全國兩會,從黨的方略到改革發展的實踐部署,兩會代表委員們積極參政議政,聚焦改革發展,關注社會民生,描繪文化藍圖。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新的歷史方位中,文化如何助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文藝如何更好地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為砥礪奮進的偉大事業鼓勁加油?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這在代表委員中引發強烈共鳴。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馮遠表示,人是創造文化的主體,而復數個體的人便組成了人民的概念,因而也就決定了任何時代、社會的文化都是由人民創造,反過來又作用于人民,既“以人民為中心”,又服務于人民。作為人民這個群體中的一分子,文藝工作者首先需要由己達人地樹立鑄魂立心的意識,然后通過作品去感染并提升人民的思想情操、文化素質。以平民、平等的身份,自覺融入和沉潛到現實生活中去,以平視、平實的眼光與心態,以平正、謙虛的態度,真誠地向普通人學習,向生活學習,向經典學習。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音協名譽主席趙季平認為,文藝工作者要保持對在歷史長河中沉淀下來的傳統文化的熱愛,要用心去感覺它的美、它的溫度,要看到它的價值。“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創新不是憑空捏造,這不是嚴肅的創作狀態,不反對吸收借鑒,但要有根,堅持自己的創作方向,講好中國故事,和世界對話。”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侯光明認為:“文藝創作要適應新時代,首先,要有源自民族精神獨立性基礎上強烈的文化自信;其次,文藝創作要適應新時代,必須面向人民;第三,必須大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是文藝創作的重中之重。革新藝術教育理念,普及基礎性藝術素養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審美趣味,這是新時代文藝創作繁榮的基礎。”全國政協委員、山西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焦斌龍建議啟動消失鄉村文化記憶工程。他表示,鄉村回不去了,鄉愁卻需要留住。我們要通過消失鄉村文化記憶工程,為那些走向城市、代馬依風的人們留下記得住的鄉愁,以更好地服務人民、服務文化發展。
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新氣象得有新作為,文化發展如此,文藝創作亦如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得到兩會代表委員們的深深認同。全國人大代表、編劇趙冬苓提到了自己的經驗,“我不滿足于寫‘快消品’,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記錄這個時代,對時代的發展、社會熱點問題,我都比較關注,在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會有反映”。趙冬苓表示,劇作家應該關注社會重大問題,反映社會歷史發展。“我這幾年一直把創作的重點放在現當代,目前在創作跟快遞、養老等有關的作品,我始終關注社會重大題材,不管多么艱難,都希望在這條路上不斷探索下去。”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全民行動、干部帶頭,從家庭做起,從娃娃抓起。”代表委員們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也談到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美協副主席宋亞平表示:“我在陜西美協分管少兒美術藝委會工作,少兒工作是一個良心工程,在工作的過程中,我將工作手臂延伸至少兒美育教育。在商洛棣花古鎮,設立陜西省美協少兒藝委會研學基地和教育示范基地,開設了專門的展覽區域,不僅針對正常孩子開展活動,殘障兒童也積極參與其中,讓他們同樣獲得藝術的滋養。”
對于如何運用文化、文藝的方式服務新時代,代表委員們紛紛認為,創新的基礎是傳承,文藝工作者應該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營養,在文藝創作中,面向新時代,記錄新時代,關注社會問題,反映社會的變化。文藝工作者應為新時代文藝創作的繁榮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