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自信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柱,支撐起“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宏偉藍圖。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近年來,我國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文藝精品力作不斷涌現,文化惠民政策深得人心,文化遺產保護力度不斷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大眾文化消費引領新興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發展提質增效,媒體融合格局加速重構,文化體制改革深入推進,文化事業繁榮新動能不斷增強,共同構筑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面對紛繁復雜的當今國際國內環境,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以及價值多元化、社會分層化,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方式和演變進程也產生重大影響和強大沖擊。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堅定文化自信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必須理性面對一些現實問題:文化創新能力不強,文化產品和終端服務的供需矛盾比較突出;文藝精品力作不多,明顯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現象;公共文化服務方式不新,通達度不高、社會參與不夠、資源整合不佳以及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不均衡問題依然突出;文化產業支撐不力,“文化+”對相關產業的融合度很低,資源整合能力偏弱;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不足,文化遺產保護形勢日益嚴峻;媒體融合發展不快,存在認識、觀念、體制和營運等諸多方面差距。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必須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為此我建議:一是加大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動適應“互聯網+”和“文化+”發展趨勢,將創新精神貫穿到文化工作的全過程,在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中確立文化創新應有的責任擔當。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有的放矢,從供給端發力,推動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產品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產業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讓文化創新活力在本土與世界、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現實的交流碰撞中迸發活力。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創作優秀作品作為中心環節,在國家層面立足規劃一批、儲備一批、創作一批、展演一批的工作思路,加強“講好中國故事”的扶持引導,促進優秀作品多渠道傳輸、多平臺展示、多終端推送,傾力推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藝精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三是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強化服務模式和服務手段的創新發展,進一步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積極作用,創新供給方式,豐富供給內容,提高供給質量,降低供給成本,推進公共文化服務主體多元化、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運營社會化、公共文化服務群眾參與制度化,形成網絡化、立體型、全覆蓋的新型文化治理結構,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四是實施文化產業提升工程。充分調動地方政府積極性,以區域特色為標尺,培育一批有實力、有影響的本土文化企業成為行業“龍頭”,扶持一批民營文化“小巨人”,推動一批文化企業上市發展,關注一批年遞增率超過30%、快速成長的小微文化企業,推動一批有實力的重點文化企業上市融資。五是用好歷史文化資源。堅持規劃引領、保護優先、適度開發的原則,加快構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從加強文物保護、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加強古籍保護利用三個層面著手,抓好資源調查、劃定控制地帶、設置保護標識及搶救性發掘、修復、研究。六是充分發揮國家“媒體融合”的引領作用。以中央《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為導向,搭乘“互聯網”快車,從“簡單相加”邁向“深度相融”,建好、管好、營運好“中央廚房”。用好國家扶持政策,大力推動發展模式、傳播模式、運營模式、服務模式全面轉型,努力打造平臺融合、業務融合、內容融合、渠道融合、管理融合的新型主流媒體。
如果說文化是領航時代風尚的燈塔,那么,自信就是引領人類文明的風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只有真正把創造和創新作為引領文化發展的第一推動力,才能全方位構筑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堅強基石,不斷鑄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