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文聯主辦的“崇德尚藝 做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新時代文藝工作者巡回宣講活動”11月28日至30日走進寧夏銀川、天津。中國攝協副主席、法制日報社美術攝影部主任居楊,中國民協副主席、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吳元新,中國音協新興音樂群體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音樂制作人何沐陽分享了各自的創作實踐與藝術思考。毛錄、崔曉華等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寧夏文聯負責人,萬鏡明等天津市文聯負責人分別出席兩地宣講活動。寧夏文聯所屬各文藝家協會會員,各行各業文藝工作者、愛好者,新文藝群體等約300人,以及天津市文聯所屬各文藝家協會、各區縣產行業文聯負責人,文藝工作者代表等300余人分別聆聽了在兩地舉行的宣講。
居楊講述了在汶川地震中的親身經歷:救援人員把受重傷的孩子送上直升機,做母親的卻沒有一同撤離,只是站在機艙外和孩子道別,因為作為護士的她,想留下來救護更多的人。居楊說,深入災區采訪后,一直縈繞在心頭的問題是“拍攝什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瞬間?”她在這位母親的身上得到了答案——“我應該把鏡頭對準普通人,記錄人與人之間的大愛,見證人民面對災難時的勇氣。”聽到這里,許多文藝工作者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吳元新談起為實現藍印花布的家族傳承,千方百計勸說從事金融工作的女婿跟自己學習藍印花布技藝的故事。小伙子從不了解藍印花布技藝到走進染坊,還曾因為個子太高,重心不穩栽進染缸,幾經“磨難”,終于走上藍印花布傳承之路。如今,吳元新6歲的小外孫女也參與著藍印花布的制版,聽到這里,許多同行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在宣講中,何沐陽每追溯一件往事就播放一首由此而創作的歌曲,從為北約轟炸我駐南聯盟大使館事件寫下《永別了貝爾格萊德的夜》,到為抗擊“非典”寫出“心和心緊緊相依就是最強的抗體”,從以《月亮之上》為鳳凰傳奇奠定“現代民歌”的創作方向,到超越時間和空間,尋找個體對民族的共同情感表達創作出《天耀中華》,大家聽著一首首作品深受感染,由衷地響起陣陣掌聲。
寧夏的文藝工作者帶著各自藝術探索道路上的困惑,與宣講團成員進行了深入交流。寧夏民協副主席伏兆娥是國家級非遺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工業化時代,如何面對機器生產對手工制作的沖擊”是她一直在思考的課題。對此,吳元新表示,為滿足現代人對剪紙等民間工藝品的需求,依靠機器批量生產出價格低廉的剪紙產品是有必要的,民間手工藝從業者的使命是傳遞工匠精神,令人們體悟到手工制作的價值所在,從而珍愛、保護有情感、有溫度的手工制作。
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歌曲《青藏高原》《月亮之上》等在全國唱響,這些年,音樂名家以及寧夏的音樂工作者也為寧夏創作了不少作品,卻沒有達到這樣的效果,這是寧夏音協副主席郝建寧感到憂慮的。對此,何沐陽表示,互聯網時代,資訊量過于龐大,信息呈現分眾化、碎片化態勢,文藝作品得不到有力的傳播是普遍存在的問題,一些機構、部門必須改變從前只抓創作的思路,在創作好作品的同時,想好怎么推廣,找到有利的手段和平臺。
在回答寧夏攝協會員徐立剛、李鵬“如何拍好紀實攝影”的提問中,居楊表示,一些攝影人認為拍攝苦難、貧窮才是好的紀實攝影,其實有時代印記的作品更有價值,比如今天的農村是有廣場舞和小汽車的農村,攝影者就要如實反映這個時代農村的特色。有的攝影者喜歡“詩和遠方”,去新疆、西藏、云南等地拍攝,其實還是應該多關注身邊的生活,這是創作者更有時間和精力深入進去的領域,更有可能把內心的情感放進去。
天津市群眾藝術館美術攝影部原主任雷平說,三位宣講者從事各自的藝術工作,都把人民的需要放在首位,他很有共鳴。他從事攝影43年,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拍攝了很多具有天津地域性特色的照片,也以同樣的理念引導攝影愛好者,以后將繼續關注老百姓的生活,拍攝身邊的人和事,更好地表現天津的人文風貌。
天津音協副主席、女高音歌唱家李青表示,居楊在汶川地震和許多重大題材的拍攝中,對社會、對人尤其是對孩子滿懷著責任心,作為女性非常勇敢;吳元新把自己和家庭都奉獻給了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的傳承;何沐陽不僅有著大愛情懷,而且講清楚了音樂積累只有到了一定厚度,才會迸發出好作品的道理。三位宣講者令她感佩,自己也將把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踐行于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