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動態新聞

      如何理解新疆文藝之美?這場專題研討會作了回答!

      時間:2023年04月28日 來源:中國文藝評論 作者:中國評協


      “新疆文藝的美學特色”專題研討會現場 

        編者按:為落實中國文聯文化潤疆工作專題部署,充分發揮文藝評論引導創作、推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作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23年4月15日—16日,由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新疆文聯、新疆大學共同主辦,中國文藝評論(新疆大學)基地、新疆文藝評論家協會、新疆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新疆大學文化潤疆研究中心共同承辦的“新疆文藝的美學特色”專題研討會在烏魯木齊召開。與會的23位專家學者圍繞主題,從文學、戲劇、電影、音樂、美術、舞蹈、民間文藝、攝影、書法、雜技、電視等11個文藝門類入手,梳理新疆文藝創作的美學脈絡和規律,以期為繁榮發展新疆文藝提供有益參鑒。現將研討發言摘要刊出,以饗讀者。后續還將在中國文藝評論網開設專欄,陸續推出研討論文成果,敬請期待。
        

      張春梅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江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空間、情感、意志:生長在中國人精神深處的浪漫理想與游牧美學
        王蒙、周濤、劉亮程、王族、阿拉提·阿斯木、葉爾克西·胡爾曼別克、李娟、董夏青青……是閃耀在文壇之上的西部之星。一整片的關乎西部的書寫吟詠如那林立的旌旗,這種勝景會牽引著你走向地域和歷史的深處。我們要做的,是穿越這些文字、符號,去觸摸這片神秘而曠遠的地域,去感知不同藝術形式所懷抱的情感、意志,進而回答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關于西部的想象,為何其魅力至今依然不減?西部美學以何精神氣質嵌入了中華民族的美學理想?這些是我想努力尋覓的藝術秘境。西部美學風格是歷史積淀、融合了多條溪流匯聚而成,與人的生命形態、個體意志和作為整體的“美好的人”的想象貫通,是歷史活動主體和人的理想的有機組成。這種浪漫精神和美學氣質深深扎根于中國人的靈魂深處,是完美生活不可缺失的重要維度,而西域或邊疆也由此建構起自己獨有的游牧美學。   

        

      鄒贊 新疆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新疆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
      “浪漫的崇高”與“流動的鄉愁”:略論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學的美學特色
        兵團文學以講述兵團故事、傳播兵團聲音、構建良好兵團形象為主要目標,既自覺融入當代新疆多民族文學的斑斕圖譜,也以反映兵團社會歷史變遷和幾代兵團人命運故事為旨歸,在書寫兵團農場日常生活、再現兵團人市場經濟改革大潮中的心理調適、塑造兵團代際形象等領域取得矚目成績。兵團文學具有以奉獻精神為內核的崇高美,這種美學特質熔鑄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家國情懷,表現為個體勇于克服極端生境,將人生目標與奮斗理想融入國家意識和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宏大敘事之中,歷經磨難仍保持一種審美的人生態度。此外,借助風景美學與情感地理視角,可以發掘出兵團文學中蘊含的“流動的鄉愁”。以豐收報告文學和韓天航小說為代表的兵團文學嘗試突破英雄史觀束縛,以搖鏡頭的觀視方式,展示兵團人如何重塑“故鄉”與“家鄉”的情感結構。文本中流淌的鄉愁,與其說是對“故鄉”的眷戀,不如說是對兵團人創造美好生活的憧憬。這些敘事文本嘗試激活兵團初創期的歷史記憶,為弘揚和傳播兵團精神、鑄牢兵團屯墾戍邊文化認同提供重要參照。


      高志 新疆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新疆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副教授

      新疆當代文學的美學特色及生產閾限研究
        新疆當代文學在歷史意蘊、地理景觀、文化記憶和生態意識等方面,呈現獨特的美學特征。這些美學特征在體現時代性、人民性和現代性共有特征的同時,又獨具新疆魅力的創新色彩。其形成離不開新疆作家對傳統文學的繼承和對其他地方文學的借鑒。回顧新疆當代文學曲折的創作歷程,尋找并發現其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學實踐探索,既有利于凸顯新疆文學與內地文學的共生性,亦有利于正確理解新疆區域文學美學價值的生成機制,更有利于從文學層面挖掘新疆民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深沉的認同意識與認同情感。新疆當代文學又一定程度出現類同性、單一化性和淺表意性的缺陷,其在深入發掘和轉化中國傳統文化和文學資源方面存在不足,概念的生硬闡釋、人物單一、故事俗套,著重風景、文化、歷史等地域風格呈現,而依憑內在文化、復雜人際關系、人的生存困境去展現復雜故事的載體有限,致使文學的在地性、潤心性和超越性思考缺失。整體觀照新疆當代文學,可以發現其形塑中國話語的地方路徑,也可以認識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以更好地促進新疆新時代文學健康發展。

        楊碧薇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教師
        當代漢語新詩的新疆經驗
        漢語新詩一直在吸收并轉化新鮮的文學經驗。邊疆書寫,也是新詩里重要的一部分。新詩的新疆書寫,不僅容納了邊地美景、風土人情,還有著特殊的時代屬性,與國家建設、邊疆開發、民族團結等主題密切相連,生動地勾勒出現代中國的歷史進程。1980年代的新邊塞詩運動后,新詩對新疆經驗的發掘又進入了新的階段:一方面,風景書寫不再是單一的詩意展覽,還指向更為復雜深廣的詩意空間,回應著對當代自然性的切實理解。在李之平的詩里,“新疆”作為一種風景裝置,是在地性的而非攝影式的,體驗式的而非旁觀式的,日常化的而非陌生化的。在蘇仁聰筆下,新疆風景具有更多的流動性。人的地理遷移促成了詩歌空間感的位移,全景式的掃描代替了聚焦式的觀看。另一方面,“歷史”作為一個顯性維度,與“風景”平分秋色。邊地與民族風情書寫的背后,傳遞出的正是新詩的“歷史共享”特征。蔣浩將“邊地”從題材層面提高到語言層面,從語言本體上重塑了新疆題材漢語新詩的本質屬性。沈葦則從歷史的、文化的角度將新疆題材的新詩推向了新高度;地域、民俗,各種質素在他的詩里融匯,生長出新的漢語經驗。以上詩人的嘗試,見證了漢語自身的生長性與新詩主體的自我更新能力。

        李江杰 新疆兵團戲劇家協會理事,石河子大學文學藝術學院教授
        新疆戲劇藝術的美學特色
        新疆戲劇具有歷史悠久、豐富多元的特征。早熟的西域樂舞、傀儡戲等為新疆戲劇藝術提供深厚文化基礎;新疆屯戍快速發展尤其是清代以來移民為新疆戲劇發展提供了廣大受眾;文化援疆大潮中,無論是革命年代茅盾、林基路、趙丹等,還是新中國成立后戲劇院團援疆,梅蘭芳、常香玉等文藝人士入疆,不僅提升了新疆戲劇質量,亦為新疆各民族戲劇培養表、導、演骨干。新疆戲劇以與時俱進的藝術風范承擔起對新疆各族民眾的思想啟蒙功能,無論早期的革命思想宣傳還是軍墾題材的挖掘,在歷史回顧與現實書寫中以新疆各族英雄、模范事跡書寫彰顯其鮮明的紅色基因。新疆戲劇在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民族民間傳說、長詩的愛情與英雄兩大母題中挖掘地域文化,同時展現了新疆各族人民攜手奮進、共同建設大美新疆的民族團結主題,在新編歷史劇之宏大敘事中展現各族人民的愛國愛疆主題。新疆戲劇為了更好地展現多元戲劇主題,在表演程式、音樂、舞美等表現形式與藝術風格等方面兼收并蓄,著力于對西域新疆風情的藝術個性書寫。新疆戲劇現代化探索具有很強的主動性,在核心精神、話語系統以及影視蒙太奇、平行交替敘述等藝術手法方面展現出強烈的時代思維,在緊跟時代的現代化探索中不斷強化宏闊地域風情。新疆戲劇不僅豐富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亦以戲劇文化強大的感染力激勵各族民眾在開發、建設大美新疆中團結奮進。
       
       吳玉霞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新疆藝術學院戲劇影視學院教授
        新疆電影自然地域的審美特征
        追求視覺美感既是電影本體的要求,更是觀眾審美的需要,因此電影發展必須立足于“視聽之美”的開發。新疆地域遼闊,草原、沙漠、雪山、峽谷、森林、河流、大漠落日等自然美景應有盡有,被譽為“大自然的博物館”和“天然的攝影棚”。具有明顯標志性的新疆自然地域之景通過電影造型手段呈現在觀眾面前,不論是雪山草原的純凈堅實美、戈壁沙漠的荒涼浩渺美、河流湖泊的明凈清亮美、戈壁綠洲的質樸靚麗美、古城幽谷的神秘詭譎美、胡楊林的遒勁滄桑美,還是深山幽谷的動態美、溪流瀑布的輕靈美、桃花雨嘶鳴的悲壯美、無聲之聲的意蘊美,不僅將一個個生動的新疆初始形象傳播給了觀眾,更從視覺與聽覺兩方面呈現出獨特的審美特征。新疆電影人選擇了新疆最富典型意義的自然典型意象融入到新疆電影的影像視聽建構中,營造出一種“西域風情”的效果。但是新疆電影不能滿足于新疆自然地域景觀成為電影中簡單的場景、背景或視聽裝飾,而是要努力挖掘出新疆自然地域中獨有的氣韻,使得自然地域更具深厚的藝術意蘊。

      夏滟洲 浙江音樂學院教授
      新疆文化因子在當代音樂創作中的傳承與超越
        縱觀中國專業音樂創作,為藝術家們所青睞和喜愛的西域新疆主題抑或新疆文化因子,素來為作曲家所珍視,不僅遍及多種體裁表達,而且持續數年弦歌不輟。歷時地看,有三個特征鮮明的階段:在新中國成立前后的30年間,作曲家的創作,從自發到主動提升,蘊含廣泛認可的原則與民族自信心的表達;自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間,深受思想解放的影響,追求精英思想的意識與文化尋根性的表達;而進入新時代以來,呼應時代價值,充分彰顯文化交流的自信與尊重多樣化的敘事,將古老的西域文明和絲路文化歷史,以及當代新疆風土人情和精神風貌以淋漓盡致地鋪陳。共時地看,總數逾300余部(首)新疆西域的各類體裁音樂作品,均出自于生活在新疆本地或曾在新疆生活過的音樂家,如王洛賓、石夫、田歌、周吉、金湘等,他們以多重文化情懷諧和同唱,謳歌多民族共同家園。其創作呈現出新疆地域音樂特征和歷史人文情懷,匯聚多重文化因子,以鮮明的音響符號指向,形成雄渾與抒情的審美特征。特別是對新疆民族民間音樂材料的運用,在吸收借鑒過程中達到融合創新、超越發展,突出一體多面和美美與共,以音樂表現精神內涵和人的生命價值,涵容民族自信心的表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雷嘉彥 新疆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新疆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教授
      大美無界:略論新疆音樂的美學特色
        新疆各民族音樂之所以能超越國家區域、時代特質,成為經典示范,其兼收并蓄、海納百川的特質是各民族音樂代代口傳、持續發展的重要內驅力。不同年齡、性別、階層雖有各自感受音樂的審美觀,但是各民族從始至終以一種欣賞、吸納、包容的姿態對待其他民族音樂。古絲綢之路上中原與西域的文化交流是雙向流動過程,一方面西域龜茲樂、疏勒樂、高昌樂等入駐中原,開創了中原音樂的新格局,同時中原音樂文化也呈現出和風細雨般的文化回流,源源不斷輸入到西域地區,并以嶄新姿態綻放在各民族的音樂哲學觀和音樂形態中,其中包括中華禮樂意識在新疆形成具有規范性的禮俗音樂,中華傳統“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在各民族音樂中的呈現等。以新疆各民族傳統音樂為研究對象,立足于中華美學視野,探尋新疆各民族音樂呈現的多樣化形態的精神內涵,梳理出新疆音樂整體性美學特征,即禮樂之美、和合之美、即興之美、各美其美。在探索音樂美學的同時,進一步探尋人與自然、人與世界和諧發展的價值理念,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鑄就和合與共、美美大同的精神家園。

      李勇 新疆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新疆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二級教授
      新時代新疆美術創作中的美學特色探析
        新疆美術作為中國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表現國家文化的一種視覺載體,在其發展過程中,新疆本土畫家在把握繪畫資源中多元一體文化特質的同時,汲取了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優秀傳統文化,強化視覺藝術符號在文化認同層面的正向導引作用,著重表現新疆各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擔負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使命。尤其是新時代的新疆美術創作,藝術家在現實主義主題性的創作探索和思考中,始終關注時代,關注社會,把新疆獨特的地域文化通過一定的圖象敘事及創作觀念,以抒情性、自然性、裝飾性、色彩性的審美樣態有效參與到國家認同、中華文化認同及自我認同的建構中,形成多元一體視覺話語物化樣態的集中反映,從而形成了情景交融的抒情美、和諧共生的自然美、寓意豐富的裝飾美、氣韻生動的色彩美等新時代新疆美術創作的美學特色。這為新疆本土美術創作聚焦新時代,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可行性路徑,同時也為傳承和繁榮優秀民族文化營造了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米高峰 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一帶一路”文化IP開發與設計研究中心主任
      新疆民族民間文學的美學特色與動漫化路徑探析
        新疆是“一帶一路”貫通亞歐大陸的重要樞紐,其民間文學資源蘊藏極為豐富。新疆各民族在古絲路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傳承中流傳下來的民間文學遺產,既是新疆多元民族生活圖景的藝術寫照,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紐帶,還是其地域特色鮮明的文化標識,更是東西方絲路文化交流互鑒的歷史傳承。它蘊含著民族之美、文化之美、地域之美與絲路之美等多重美學內涵,是中華民族獨具魅力的文化瑰寶,具有重要的傳承價值。動漫,作為緊隨大眾流行文化的創意媒介之一,在新疆民族民間文學創造轉化中,具有突出的媒介優勢、受眾優勢和產業優勢。在未來發展中,既要吸收其動漫化的歷史經驗,也應探索深耕絲路文化底蘊,發揮“文化潤疆”政策優勢,孵化民族動漫IP生態產業鏈,廣引各方才智,探尋新疆民族傳統文化資源與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以講好“中國故事”的新疆篇章,賦能“一帶一路”文旅產業發展。

      趙凱 新疆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新疆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文化和符號:新疆現代文博建筑藝術樣態解析
        “一帶一路”倡議與“文化潤疆”工程推進,為新時代新疆文化繁榮帶來了新的機會。新疆現代文博建筑藝術樣態鮮明,多元的文化融合使其具有一種獨特風貌,豐富了中國建筑美學的精神與觀念。基于新疆文博建筑藝術,以地域文化為切入點,將文化歷史凝練成符號,從美學角度探討解析新疆文博建筑藝術的樣態特征與文化語境;同時提出風格與審美兼容并蓄的文化路徑,辯證地看待“中華美學精神”與新疆現代文博建筑藝術的相互關系,從而推動本土文化藝術不斷發展。

      花睿 新疆美術家協會設計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新疆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講師
      新疆傳統織物紋樣的美學特色及創新應用——從中華文化符號及設計的視角探微
        新疆出土的眾多傳統織物遺存,都呈現出中華文化符號的形態和結構樣貌,在含有文化象征和精神屬性的基礎上又具備了鮮明的美學特色。通過對新疆傳統織物紋樣的梳理,不僅能看到整個西域織錦文化的歷史脈絡,并能從中華傳統文化符號的提煉中挖掘美學特色和藝術發展規律,探究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這對新疆的文化構建和文旅產業的發展有重要的啟示意義。與此同時,新疆眾多的傳統文化遺產正面臨著傳承與發展、現代化轉型與新老交替等問題,從設計創新的角度來說,通過視覺語言和圖形凝練,結合當下設計視野和多媒體技術,讓傳統紋樣的表達形式更加豐富。用現代化視覺語言重拾和沁潤新疆傳統織錦文化,提升設計的“中國精髓”和“民族氣韻”,用多元一體的設計思路打造地方特色品牌,為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文旅產業的發展提供佐證與思路。

      張迎春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新疆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新疆舞蹈美學價值趨向——以新疆榮獲中國舞蹈“荷花獎”金獎作品為例
        自1998年中國舞蹈“荷花獎”創辦以來,新疆先后有6部作品榮獲“荷花獎”民族民間舞金獎,尤其是近年來三次蟬聯“荷花獎”金獎榜首,顯示出新疆舞蹈的優勢地位。這些作品以情緒性、敘事性和寫意性形式表現濃郁的民族性,以典雅之美、剛毅之美、粗獷之美體現獨特的審美個性,以傳承性和陌生化的大膽創新呈現出極具藝術張力的舞蹈語言,以形式邏輯與情感表達的契合達到作品由形式到內涵的統一,顯示新疆民族舞蹈的美學價值趨向。題材內容從關注歷史向關注現實題材轉變,形態從民間原生態向現代成功轉化,形式和手法從單一向多種多樣拓展,反映新疆各族人民熱愛生活、勇敢堅強、樂觀向上的性格特征和對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成為新疆舞蹈經典之作,引領新疆舞蹈藝術的創作方向和大眾審美方式,為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出文化細潤無聲的重要作用。

      戴虎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新疆舞蹈家協會副主席
      淡妝濃抹、旋繞舉踏:略論新疆舞蹈藝術形態審美特點
        新疆舞蹈資源富集,各民族乃至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都擁有頗具自身特色和區域特征的舞蹈藝術樣式。以美學的視角觀察這些樣式紛繁、色彩鮮明的舞蹈樣式,“圓”作為中華傳統舞蹈的基本運動審美特質,在新疆各民族的舞蹈中不再表現為手拉手圍圓而舞,也不僅表現在某些舞姿中,而表現在以“圓”為運動軌跡的步伐和雙人對舞、群體行進的調度中,更表現在以“繞”“旋”“(騰)踏”為運動方式的舞姿和舞姿連接動作中。同時,色彩熾烈、截然二分的舞蹈服飾也生動顯現著新疆自然生態差別導致的人文生活差異在人們舞蹈服飾上的投影。而在舞蹈主題與內涵上,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間對生活的詩意贊美,對自然生靈的喜愛模仿,對英雄力量的崇敬向往,對因嚴酷的地理自然環境和遼闊的地域空間而導致的人們現實生活的艱難在心靈層面的超越,都賦予了新疆舞蹈“苦中作樂”“熱情奔放”“情緒濃烈”“色彩濃艷”“大開大合”的審美特征,這也生動而形象地顯現了這片土地上人們“性格外向”“開朗活潑”“詩性浪漫”“幽默包容”的性格特征。

        謝雯雯 新疆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副教授
        新疆舞蹈作品審美范式回顧
        新疆舞蹈藝術從生成到發展經歷了“多之為多”的變化演進,是新疆社會文化全面發展的突出表現。對新疆舞蹈作品審美范式、演進特征與當代表現進行探究,既能夠準確發現新疆舞蹈創作發展的內生性因素,也能看到新疆社會文化發展對藝術帶來的重要影響,從而建構起新疆舞蹈作品特有的審美范式。對其進行分析與回顧,不僅能進一步清晰新疆舞蹈舞臺化創作“立美”的當代發展進程,還能夠透過新疆舞蹈作品內部生發規律,透視舞蹈藝術發展背后的文化變遷及對生命的人文關懷,探索未來新疆舞蹈藝術的發展方向。在“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下,時代對新疆舞蹈提出了新的審美要求,我們能夠完成的,是通過不斷地向內反省與挖掘,向外體現與探索,從歷史發展的脈絡梳理舞蹈美學觀念與美學思想,總結其風格特點,既立足于新疆舞蹈本體之上,又能夠宏觀地從中國美學發展輻射到新疆舞蹈領域。在聚焦新疆舞蹈審美特色的基礎上,既強調創造美,同時也貫穿接受美,凸顯出符合當代審美需要的新疆舞蹈,集中展現“歌舞之鄉”的精神風貌與藝術魅力。
        
      朱賀琴 新疆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新疆大學文化潤疆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華文化認同視域下新疆民間文學的多重美學特色
        新疆民間文學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組成的地域化表達,作為“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口頭傳承傳播積極的記憶媒介載體,是新疆各族群眾在長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生產生活實踐中,通過講述、說唱、表演等方式,以多樣的故事類型、數量眾多的異文、恢弘澎湃的激情、富有哲理的啟迪,在極富地域色彩的形象、景象、想象、意象等時空景觀中,在遵循藝術美創作規律的前提下,圍繞生存之生態美、實踐之生活美、發展之認同美,表現民眾的審美理想,創作的具有地方藝術特色的口頭文學作品。新疆民間文學的獨特性是通過其審美性確立和傳達的。無論是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態美、“易簡之善配至德”的家園生態美、比德和合的倫理生態美,還是尚德節物的勤儉社會美、勞動奮斗的崇高社會美、兼愛互助的團結社會美,以及在對中華文化認同基礎上生成的熊龍一體的符號認同美、不同英雄的形象認同美、以愛國大德充實“可愛”的情感認同美等,在新疆各族群眾對“德美”意識的不斷強化與深度體驗下,通過地方性智慧的塑形與折射,新疆民間文學最終呈現為以對中華文化認同為靈魂的多重美學特色。

      金蕊 中國文藝評論(新疆大學)基地副主任,新疆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副教授
        文化美學視域下新疆民間故事的美學特色——以《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新疆卷》為言說中心
        在后現代主義和消費主義浪潮興起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話語權和文化地位日漸增強,日常生活審美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文化美學逐漸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話題。借助文化美學視角,主要從自然生態美、人物形象美和包容感染美三個角度,關注新時代新疆民間故事的美學特色。新疆民眾一直秉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諧生態觀,自然生態美在新疆民間故事中充分體現。通過對新疆民間故事人物形象的分析,感受新疆民眾堅守的正義、幽默的智慧、高尚的道德和溫情的倫理美,這些構成了新疆民間故事的人物形象美。此外,新疆民間故事之所以能歷經時間洗禮而經久不衰,一方面得益于其語言形式、藝術特色的獨特美;另一方面,在于其真實反映當地多元文化共存的文化場域,充分體現中國傳統美學中的“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使得新疆民間故事具有著極強的包容性和感染力。新疆民間故事的美學特色梳理,有利于促進新疆民間故事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促進文化美學的在地化發展,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王欣 新疆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新疆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副教授
      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活美學特色研究——以新疆申報的國家級非遺項目為討論中心
        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受當地自然地理和長期交往交流交融的人文歷史生境的影響,呈現出明顯的日常生活審美維度。具體表現為:生活審美實踐方面,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處生活情境的審美場域、強調生活物象的審美觀照、基于生活經驗的審美參與將日常生活納入美學發現;生活審美觀念方面,狂歡性、民間性、生生性成為審美世界的主要特征;生活審美功能方面,以自我為指向的主體表達、以娛人為指向的本體訴求、以認同為指向的客體互動成為其多重審美指向的復雜樣態。生活美學的審美觀念和對生活本體的認知與回歸構成了新疆非遺美學特征的基調,新疆非遺的實踐標志著藝術與生活的雙向滲透與互動,審美從經典的文藝對象走向日常化與實踐化。新疆非遺扎根生活,源自生活,存在于生活中,建構著生活美的詩意屬性。從生活美學看待新疆非遺,一方面可見新疆各族人民在創造、享有非遺時有著明確的審美標準和審美觀念,其所蘊含的美學思想是人民集體選擇、傳承的結果。另一方面,新疆非遺是新疆各族人民美好生活的代表物,發掘新疆非遺的生活美學表現,有利于拉近大眾與美學的關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周述政 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新疆藝術學院副教授
      反思與創新:基于新疆風光攝影創作“一枝獨秀”現象的思考
        新世紀以來,依托新疆得天獨厚的自然風景,新疆出現一批風光攝影創作的名師力作,風光攝影風生水起,蜚聲國內外,呈一枝獨秀勢態。新時代新疆迎來大發展大建設大變化的局面,面對風光攝影缺乏社會責任和價值質疑,新疆風光攝影創作求新求變。風光攝影是講好新疆故事、塑造新疆區域形象的一扇窗戶,風光攝影盛行的原因可從創作題材、文化傳統、現實原因和期待視野等角度進行分析。在風光攝影題材和形式同質化現狀下,提出意象化、景觀化、專題化的突圍路徑,期望新疆的風光攝影堅持傳統創作之外,在觀念、形式和語言上持續創新,為“文化潤疆”繼續書寫華彩樂章。

      任小平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二級美術師
        新疆地域書法的美學特色論析
        西北素以“西北三學”文化顯名中外。其中新疆擁有“樓蘭、吐魯番”兩學,是為新疆文化驕傲自豪之資本,而另一顯學“敦煌”也與新疆接鄰。自古以來,從出土的文書來看,此“三學”互為沾溉,且有密切聯系。樓蘭殘紙凡700余幀,吐魯番文書小計有20000余件,還有高昌磚志300多件。這些地材文書在其他的墓地、營盤出土的諸多文獻沒披露于眾之前,誠然已蔚為壯觀,頗具規模。圍繞諸多文書,以樓蘭和吐魯番文書為主要研究對象,在開拓其書法藝術性、史學、風俗等研究之外,特對其書法美學藝術特色進行探討和研究,歸納提煉其點畫、用筆、書體呈現的夸張之美、人文之美、神采之美,體會其天真爛漫、拙樸疏淡的書寫之風和高貴無華的精神氣格。
       
      王俊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新疆藝術劇院二級編劇
        新疆雜技魔術美學特色研究
        新疆雜技魔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雜技魔術文化發源地之一。西域雜技魔術和中原雜技魔術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交流交融互鑒,豐富了中原雜技魔術的表現形式,影響和推動了中原雜技魔術的發展,大大促進了多元一體中國雜技魔術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是中華雜技魔術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大力扶持新疆文藝事業發展,瀕臨絕跡的新疆雜技魔術得以重生并迎來了歷史新紀元,新疆雜技魔術走上了一條多元文化薈萃、多種文化并存的中華民族共同體雜技美學的藝術風格繁榮發展之路。如今,新疆雜技魔術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機遇期和發展期,新疆雜技魔術要深入系統研究古代西域雜技幻術蘊藏的深厚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歷史文化價值,提煉出貫通古今文明互鑒交融的中華文化標識和形象符號,不斷深化新疆雜技魔術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共同體美學意識開創新疆雜技魔術發展新氣象,講好雜技魔術的中國新疆故事,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力量,進而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支撐。
        
      聶楠 中國文藝評論(新疆大學)基地辦公室主任,新疆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副教授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視域下新疆電視文藝的美學特色
        新疆電視文藝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稚嫩到成熟的發展過程,作為深具區域特色和深賦歷史內涵的節目實踐,新疆電視文藝在其歷時性存在和時代性發展的過程中,確立了“人民性”審美取向和“民族化”審美風格,不僅承載著鮮明的輿論宣傳、社會動員等價值功能,而且具有獨樹一幟的中華文化內涵與美學風貌,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文藝“以人民為中心”的傳統及其審美范式的時代內涵。新疆電視文藝在初創期便形成了“人民性”審美取向和“民族化”審美風格。“人民性”審美取向的生成是社會主義文藝本質在電視文藝中的具體體現,而“民族化”審美風格則彰顯了電視文藝的審美屬性與審美傳統。可以說,新疆電視文藝是在獨特民族文化土壤里生成了“民族化”的審美風格。新疆電視文藝對各民族藝術品類展開全方位呈現,使得新疆文藝的瑰寶透過電視技術和視聽語言轉化得到傳承。在新疆電視文藝演變創新的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為其提供了充足養分和智慧,各民族節慶活動和民俗藝術也為其提供了整合所有藝術品類的契機與形式。正是在與諸多成熟藝術品類交叉融合的過程中,新疆電視文藝的民族化審美風格逐漸形成,顯現出一種崇高與優美相融合的審美特征;也正是以節慶與民俗文化為基底,新疆電視文藝展現出豐富深沉的藝術審美價值,彰顯出對中華美學傳統和文化精神的承繼與延續。

      “新疆文藝的美學特色”專題研討會合影
      (編輯:胡艷琳)
      會員服務
      国产高清中文手机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影院|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久久|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咪咕|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蜜桃| 天堂最新版中文网|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 最近中文字幕视频在线资源| 一级电影在线播放无码| 本道天堂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 免费看无码特级毛片| 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中文在线中文A|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老人| 我的小后妈中文翻译| 制服丝袜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爆乳无码精品AAA片蜜桃 | 内射无码午夜多人| 色综合久久久久无码专区| 中文字幕乱偷无码AV先锋| 最近2019年免费中文字幕高清| 中文字字幕在线一本通|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3D |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日韩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最近中文字幕大全中文字幕免费| 亚洲日产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不卡| 2024最新热播日韩无码|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 | 无码欧精品亚洲日韩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在线| 无码夫の前で人妻を犯す中字|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精品AⅤ无码精品 | 日产无码1区2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99精品无码视亚|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51安| 成人免费无码H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亚洲ä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