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最近有客來訪,讓我圍繞中國傳統文化這個話題談談自己的看法。我根據個人的理解,對被問及的問題作了回答。茲整理如下。
●“傳統”是把人的過去和現在聯系連接起來的那些社會因素和方式,認識傳統必須以“現在”為坐標
問:長期以來,社會上對“傳統”和“傳統文化”有不少誤解和疑惑,甚至在有的人觀念里,“傳統”就意味著“保守”、“落后”。那么,究竟該怎么正確理解“傳統”的內涵?
答:一說起“傳統”,通俗的理解都是把它當成“過去的東西”,以為只是過去有的才叫傳統。其實,這是一種在形式化操作中形成的非常膚淺的印象,是對“傳統”概念的誤解。中外思想家經過認真嚴肅的考察,曾對“傳統”的本質和特征做過各種力求科學的說明。這些說明大同小異,都認為“傳統”是在人們生活中形成和世代相傳的思想文化內容和形式?!皞鹘y”是把人的過去和現在聯系連接起來的那些社會因素和方式。就是說,構成“傳統”有兩大基本要素:一是在過去或歷史上(幾代人以前)形成的;二是流傳至今、或仍存在于現今的東西。
也就是說,傳統是指走到“現在”的“過去”,是“過去”在“現今”的存在和顯現,而不是僅指過去曾實有或者人們賦予過去的東西。傳統不是先天注定、一成不變的,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形成和發展著的。古已有之的東西,未必皆成為傳統;古未有過的東西,也未必不能進入傳統;對我們來說,說到底,在生活中已經死去的、在歷史上湮滅了的東西,并不屬于傳統;只有在現實中仍然活著、并起著作用的既往存在,才是真正的、有生命力的傳統。
因此要特別注意的是,在“什么是傳統”這個問題上,最大的一個誤區,就是把它引向復古,完全中斷了對歷史和發展的理解。認識傳統必須以“現在”為坐標。如果單純用“過去”來解釋傳統,“弘揚傳統”就會同復古和保守聯系在一起。不僅如此,這種理解方式還必然會遇到一個難題:“過去”到什么時候?從何時開始有的東西,才有資格稱為傳統?譬如京劇,如今被公認為中國傳統藝術的奇葩。但京劇的形成迄今不過二百多年,那么二百多年以前它算什么?如果當年徽班進京時,人們以“不合傳統”拒之,我們還會有今天這個“國粹精華”嗎?
另一個認識誤區是,有些人脫離了人的生存和發展,脫離了國家、民族的發展歷程,把文化僅僅理解成文字文章、文獻典籍,于是接下來就成了“傳統文化=古代文獻典籍”。這就造成了一種偏差。
只有用唯物史觀來指導理解“傳統”和“傳統文化”,把我們中華民族歷來所想的、說的和做的一體化地加以思考,才能知道什么是我們真正的傳統,什么是傳統里面好的和壞的東西。所以我認為,傳統就是人,我們的傳統就在我們現在的人的身心舉止、思想感情之中?!皞鹘y”既不等于“優秀”,也不一定意味著“保守、落后”。我們今天強調傳統,意味著應該正視并理解自己的來龍去脈,尊重歷史,同時要有反思和自我超越的意識,有擔當精神。
●如何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問題,實質上是我們民族自身如何對待自己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命運的問題
問:近年來興起的“國學熱”,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傳統文化的復興。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也出現了一些認識上的偏向和誤區。記得您在幾年前就指出:對于盤根錯節的文化傳統,“去其糟粕”并不像處理“爛掉一塊的蘋果”那樣簡單。那么,究竟應如何科學對待我們的文化傳統?
答: 坦率地說,“國學熱”只是一種形式,我并不認為它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有多少必然的聯系。說到對于具體的文化“精華”和“糟粕”,究竟如何劃分、如何鑒別、如何把握?這里不僅有操作的方法問題,還有更深刻的理論觀點和思想方法問題。我們知道,任何民族文化的傳統,都是在歷史中形成的一個有機整體,是作為一個整體而在歷史與現實中發揮作用的。所謂“精華”和“糟粕”,實際上有兩種不同的含義和理解:一種是實體性的,一種是價值性的。
實體性的思維,是把“精華”和“糟粕”當作是傳統文化中固有的存在,認為其中有一些東西本身就是好的,是“精華”;另一些東西本身就是不好的,是“糟粕”;我們的工作,就是要把它們一一找出來,將“精華”好好保持,將“糟粕”剔除??蓡栴}的關鍵是,盤根錯節的文化傳統,并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個已經成熟了、最終定型了、從樹上摘下來的蘋果,而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生命系統,它有自己的機理結構,它在生長變化著。這使“爛蘋果”之類比喻完全沒有意義。
價值性的思維,是按照價值的特點思考問題:所謂“精華”和“糟粕”,是指它們對于人和社會發展的現實意義,主要不是去看它們“是什么”,而是“我們怎樣對待”它。
其一,歷史上發生形成的文化現象、傳統,是已經存在的客觀現實。它們都是一定歷史過程的產物,都有它的原因和條件,因此也都有自己發生、發展、消亡的邏輯。對待“存在”的事物,要按照存在的邏輯,理解它們的歷史地位和歷史過程性質;對它們的歷史意義,也要放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去把握,用歷史本身說明它們在歷史上的價值。
其二,要把重點放在現實及其發展要求上,對于“過去已有的”東西,不論它們在過去曾起過怎樣的作用,是不是精華,都要以有利于我們今天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的繼續進步為標準,去重新加以分析、研究、判斷和選擇實施。所謂“正確對待”,就是要符合今天的歷史要求,適合于我們的能力和條件,有利于國家民族自身的健康發展,而不是其他。這是我們對待傳統文化應有的態度和責任。
其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關鍵與核心,是立足于當代中國人的自我認識、自我發展。當代中國人如何搞好自我認識、自我發展,是全部問題的關鍵,也是最重要、最困難的環節。只有面對當代和未來的世界,認清自己的位置和使命,同時清醒地了解自己身上的長處和短處、優勢和劣勢,并在今后的發展中自強不息,揚長避短,揚長補短,不斷前進,才是真正地弘揚和批判地繼承,才能充分體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總之,如何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問題,實質上不是一個如何對待外部現成對象的問題,而是我們民族自身如何對待自己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命運的問題。以科學的方法去認識傳統文化,我們一定要有自尊、自強的精神,也要有清醒、科學的態度:既要對自己的歷史負責,有自愛自立的意識,敢于肯定和弘揚自己傳統中一切優秀、美好的東西;又要對自己的未來負責,有自我批評和自我超越的精神,敢于否定和拋棄自己傳統中一切落后、丑惡的東西。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