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的振興和改革開放的縱深發展,中國與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的見面會上高瞻遠矚地指出:“中國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國。”中華文化的發展必須融入世界文明浩浩蕩蕩的洪流之中。
當一個國家的經濟、軍事、科技等硬實力的發展達到一定的水平之后,軟實力自然成為其繼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中國的文化實力是中國軟實力的重要標志,而當代中國的藝術又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要素。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表情,藝術是社會狀態的寒暑表,當代中國藝術家的創作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的綜合體現,是當代中國現實與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也是幫助國際社會認識和理解當代中國的最佳載體。因此,我們必須加大力度推動當代中國藝術,特別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核心價值體系的藝術成果走向世界,這是增強中華文化國際感召力和影響力、實現文化強國戰略目標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中國藝術由“舊時王謝堂前燕”走向了廣闊的國際舞臺,然而中國作為一個文化大國在國際交流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和隱患:首先,我們“走出去”的藝術文化產品偏重于傳統文化,對當代藝術的傳播力度、廣度、深度則遠遠不夠。國外民眾常常通過三星堆、兵馬俑以及中國古代經卷、書法來了解中國,而對當代中國文化藝術的認知卻嚴重匱乏或者偏頗、誤解。那些在西方當代主義意識下產生的扭曲領導形象、丑化中國人面貌的作品堂而皇之陳展于外國藝術殿堂。恰恰相反,不少高水平的藝術作品只能在一般畫廊展示,文化的尊嚴被嚴重損傷。其次,我們始終處于“被選擇”的狀態,大規模的藝術生產與消費并沒有確立我們在國際市場上的藝術話語權,當今的國際藝術規則與標準仍是西方一統天下。中國藝術品獲得西方關注是一個很好的機會,然而其中也充滿著“被看”的危險。倘若我們不能確立中國立場,僅僅因襲臨摹西方的前衛藝術,那么就會與中國文化內部深厚的傳統底蘊發生斷裂。再次,目前中國很多當代藝術品在國際市場的走勢并不完全取決于作品本身的質量,同時還較多地受到了盈利策略的驅使。藝術家往往被誤導,似乎只要在市場上得到認可,就可以在短時間內揚名世界。藝術家對國際資源的信息了解不夠全面,只能以個人名義與海外畫廊或其他藝術機構合作,推向市場的作品質量良莠不齊。因為以上的種種不足,導致當代中國藝術被過分政治波普化,“文革”意識或“文革”產生的作品被視為主流,某些畸形表現、格調低下、嘩眾取寵的藝術人士得到熱捧,使得世界一再“誤讀”中國。
日益強大起來的中國已經不能滿足于在文化藝術上的簡單參與,國際話語權的爭奪就成為了中國當代藝術所追求的目標。2012年秋天,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對一件關于孔子的當代雕塑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說:“這件雕塑作品蘊含的不僅是一個國家,更是全人類的靈魂。”同年11月,當意大利文化部長見到中國雕塑家創作的《老子出關》時,激動地說:“透過這件作品可以看到中國前進的步伐。”從這兩個事例可以看出,只有真正從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成長起來的、有效地宣傳了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的當代藝術才能真正在國際交流中獲得長久的認可與尊重。
鑒于上述狀況,我提出如下建議:
一、建構價值標準體系是中國藝術品走向國際的過程中迫在眉睫的事情。在堅持多元、開放、創作自由的前提下,要提高對文化藝術品主動輸出的甄選標準,形成健康發展和諧生成的中國當代藝術評定機制。在甄選中應當把握3個原則,即健康高尚的思想、普世的情感和高水準的藝術性。
二、實施“中國當代藝術推廣計劃”。有步驟地將反映時代精神和民族價值觀、具有國際視野的當代中國優秀藝術作品推向國際舞臺,培育具有較強實力的中國文化走出去,逐步拓展中國藝術產品的國際市場。
三、加強官方機構、正規藝術品經營機構和主流媒體的互動,形成良好的藝術品輸出機制。國家近現代美術研究中心、國家當代藝術研究中心是隸屬于文化部的兩大藝術機構,那里匯聚了全國最優秀的文藝理論專家,應當充分發揮他們在當代中國藝術國際交流中的引領作用。
四、組織海外考察,進一步加強對外文化藝術交流的系統性研究。同時培養孕育一批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能夠與西方接軌的藝術經紀機構,從而形成一個更具活力與競爭力的藝術體系,使中國藝術品市場在建構全球話語權的過程中得到最為有力的支撐。
五、發現并培育品牌級的藝術大家。一個國家的文化復興離不開藝術巨匠,只有在國際舞臺上對一流的藝術家進行全方位推介,才能有效地樹立起國家的文化形象。西班牙政府曾以重金聘請畢加索為紀念西班牙內戰創作繪畫,由此催生了享譽世界的名作《格爾尼卡》;英國政府曾委托亨利·摩爾擔任“戰時官方藝術家”,亨利·摩爾利用這一機會創作了著名的《防空洞素描》,歷史性地記錄了倫敦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堅韌不拔;日本政府于1947年購買并收藏了東山魁夷的畫作《殘照》,才使得他的藝術被社會承認,從此大放異彩;美國政府在匹茲堡為安迪·沃霍爾建了專門的博物館,推動了波普藝術在全世界的傳播。總之,一位國際藝術大師的產生離不開其祖國所給予的支持和推助,而當藝術家蜚聲國際的時候又可以為他的祖國創造無盡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作為一個新崛起的經濟大國,中國要面臨更為嚴峻的國際挑戰。在與世界的博弈與合作的過程中,當代藝術作為多重文化沖突中的重要角色,能以其獨特的身份促進對文化差異的理解、認識、溝通和協調。從全球視角來看,我們正面臨一次重大的變革,一個文化發現及其藝術價值重構的重要時機。我們應當把握機遇,積極主動、富有策略地推動中國當代藝術走向國際,走向未來。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雕塑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