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動畫電影起步時間較晚,面對外圍強勢內容傾銷,國產動畫電影產業非常薄弱,能在票房大戰中求得生存的國產動畫電影更是少之又少。國產動畫電影在內容上不同于國產電影,早在90年代,國產電影產業便逐步在摸索中走上正軌。然而初期的電影相對于動畫電影來說技術門檻要低得多,國情亦導致國產電影行業在制作和營銷方面更側重于言情和明星效應,加之目前國內娛樂市場逐步成熟,側重于造星以及明星娛樂化的電視節目也日益增多,使得電影產業的盈利模式越來越清晰,產業鏈也相對成熟,快速增長的同時并沒有飽和。
國產動畫電影雖同為院線產品,在制作和營銷方面則與國產電影完全不同。國產動畫產品常被人稱為是“幼兒”動漫、”少兒”動漫的代名詞。導致國產動畫產業發展初期遭遇的尷尬局面在于中國動漫產業出現過幾次大的斷層,尤其在動漫產業教育方面更是出現過“人才荒”的局面。在這樣的大形勢、大環境下,國外動漫產業發展迅猛,以日本動漫產業為代表的國家向中國大量輸出成熟產品,且在中國影響深遠。這種文化產品的引進對于當時的中國來說是一次沒有預估的風險,同時也是一次沒有意料到的、潛移默化的文化入侵。在響應國家政策號召的前提下,以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院長孫立軍為代表的各大動漫專業院校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開啟了中國動漫產業的復興之路。
在市場經濟逐步完善的大環境下,中國動漫產業和初期的國產電影市場一樣,爛片層出不窮,百花爭鳴,摸索中前進。直到2012年,動漫產業初見成效,量變轉化為質變。國家扶持政策的逐步調整初顯成效,產業模式也逐步形成了“奧飛模式”、“淘米模式”等相對成熟的產業模式。一批優秀的作品同時期脫穎而出,中國動漫產業初步形成了以 “喜羊羊”、“熊出沒”等為形象代表的動漫品牌。“動漫品牌化”的效應直觀的體現在了“喜羊羊”等動畫電影的票房上。
還有一批企業堅持打造多樣性和可塑造性的國產動畫產品,以堅持風格化、探索視聽語言為目的,同時結合國內電影市場偏重娛樂化價值取向為特點的特性,探索內容品牌化營銷模式。7月20日上映的動畫電影《終極大冒險》便是一個以側重內容為代表的動漫品牌成功案例。從該片的品牌營銷負責人處了解到《終極大冒險》是一部籌備已久的國產動畫電影,在主推“羊駝”形象為前提下,邀請眾多明星參與后期配音宣傳工作,通過娛樂化營銷的模式提升內容受眾年齡層的覆蓋范圍。娛樂化的元素從內容策劃到制作環節,最后到營銷環節均融入該片,打破了一貫被公眾所認知的中國動畫品牌“幼兒化”、“少兒化”的局面,檔期亦是反復推敲最終確定在7月20日全國上映,這是中國動漫產業的一次大膽革新和產業模式探索,對于行業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動畫電影的黃金檔期應該留給真正意義上的全新的“國產原創”。中國的國產動畫如果發生類似某部作品的無下限“回爐重造”,這將對中國動畫電影剛剛建立起來的脆弱產業鏈和良好的發展勢頭帶來致命的傷害和逆向發展,對成千上萬的動畫人亦會產生極為惡劣的影響。
眾多想借此行業快速變現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對暑期的國產優秀原創動畫電影《賽爾號》、《終極大冒險》等一批好的影片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尤其對于動畫電影《終極大冒險》這部探索娛樂化營銷模式的動畫電影造成了不正當競爭的局面。動畫電影《終極大冒險》是產業中很多個“正能量”產品中的其中一個,中國動漫產業需要像它一樣的作品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