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上海電影節新浪潮論壇,命題是“潮流制片人”,主題很牛,嘉賓更牛,不僅有李烈這樣的優秀制片人,而且有王中磊、覃宏、江志強等頂尖出品人,可當最牛的主題和最牛的人物放在一起,卻光顧著批評“唯票房論”和《富春山居圖》現象,跑題十萬八千里。
首先“唯票房論”對幾位老板來說,本身就是個偽命題。以華誼兄弟為例,這些年可謂兢兢業業在商業票房市場上下求索,一心為票房,僅《畫皮2》和《西游·降魔篇》兩片就狂卷近20億。左手數錢數到手軟,還能騰出右手來批評左手,這本身也是一種人格分裂。
再者,王中磊所謂“按照成功商業電影規律,如果上映當天票房4000萬,最終票房能夠賣到5億到8億”這話也毫無科學依據。以此判斷“說明它是非常成功的商業電影,如果沒有,就是一個特殊的現象”更不過是主觀臆斷。目前國產片雖然迎來井噴,但突破5億的影片不過區區幾部,不足以構成“科學數據”,更談不上“電影規律”,王總拋出的此論斷不過是徒增影市亂象罷了。
星美的覃宏顯得聰明得多,他舉的是自家《中國合伙人》的例子,大有慧眼識珠的意思,但是對于自己不堪回首的《王的盛宴》,卻只字不提。以這些德高望重的電影巨鱷為例,電影圈就是這般怪咖,一旦哪部電影票房成功,一個個都蹦出來“論功行賞”,對自己的傷疤卻總跟沒發生過似的。
覃宏和王中磊與其夸夸其談,倒不如多多分享各自涉獵的失敗案例,比如《王的盛宴》創作和票房雙雙慘敗的原因,比如《太極》創作初衷與市場預期的反差。
相比之下,來自香港安樂影業的江志強和來自臺灣的李烈更有發言權。李烈演員出身,作為制片人在臺灣電影的低谷期,她慧眼識珠,敢把7000萬投資砸向鈕承澤另類的《艋舺》。同樣,安樂影業的江志強除了投資相對成熟的商業電影,同時還扶持了《月滿軒尼詩》《寒戰》《北京遇見西雅圖》等高風險作品,膽識之外,更多的是一份電影人的責任和情懷。
我們得勇敢地承認,在制片人領域還是菜鳥,《泰囧》也好,《致青春》也罷,并不代表內地有多么豐饒的經驗可以分享。相反,我們失敗的經驗則多得多,而且這才是我們在電影探索道路上最寶貴的財富。與其假裝道學夸夸其談,倒不如無私地將自己摔過的每一個跟頭掏出來與大家饕餮,供業界研究,至少可以讓更多的探路者少走彎路。
作為活動組織方,為新聞效應請一堆大腕可以理解,但更應該考慮盡量多討論實際問題。據我所知,國產電影行業,還有許多一心扶持新導演,不計回報地投資文藝片的出品人和制片人,遺憾這類老板和制片人并沒有出現在論壇上。 (曾念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