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本來和上個世紀80年代“文化尋根”思潮緊密聯系在一起。最近,當看完現代京劇《紅色娘子軍》后,我突然意識到,“尋根”這兩個字與新時期以來眾多改編“紅色經典”作品放置在一起,同樣有著可能的合適性。
不可否認,這是一個色彩繽紛的年代,也是一個充滿欲望和想象的年代。無論是物質消費還是精神生活,人們可能的選擇更加多元,人生的軌跡也因此多種多樣。問題是,多元與多樣帶來的似乎不僅僅是選擇的方便,還有選擇的艱難,作別傳統的不安,對不確定性的焦慮……多元文化覆蓋下的心靈呼喚,恰恰是對精神支柱的強烈要求。在這一背景下,那些重溫紅色經典、改編紅色經典的文化產品,盡管被諸多文化形態所裹挾,盡管當中也曾出現過飽受爭議和質疑的案例,但更多紅色經典的當代呈現,讓人們看到的是對英雄的歌頌,對歷史滄桑的詠嘆,讓人備受鼓舞和激勵,讓人似乎從漫無邊際的森林中找到了“回家”的感覺。
正如??滤f:“重要的不是話語講述的時代,重要的是講述話語的時代?!备木幒蟮摹凹t色經典”盡管超越了曾經的表現形式,但其反映的歷史無法改變,其反映出的精神意蘊也是永恒的。從一定程度上說,重演紅色經典,就是在重演我們的來路,就是在激活我們精神世界里那些最寶貴的因子。這不正是尋根的核心價值所在嗎?
然而,縱觀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改編“紅色經典”的作品,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是,怎樣的改編才算是成功的改編。對此,文藝理論界曾經有過較多的討論,總結起來主要是堅持名著改寫必須尊重原作的基本創作精神;張揚改寫者的主體意識,要以原作的故事框架為前提,如此等等。
在筆者看來,拋開具體的改編技巧不談,紅色經典改編的成功與否,最關鍵的還是要看廣大受眾的接受程度。具體來說,就是要在經典作品和現代受眾當中建立一個可以對話的平臺。通過對話,讓歷史和精神不著痕跡地升華到美的境界,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區隔,進而實現心理與精神的深度交流。這個平臺搭建得好,改編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當然,搭建這個平臺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充分利用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比如通過改變語言表達方式等,不管采取哪些方式,最根本的還是要讓作品中人物的言行及其表達的精神意蘊,轉化為現代受眾可以理解的形式。
尋根不是懷舊,改編“紅色經典”所反映出的尋根意識本身就是一種強烈的當代意識。筆者覺得,藝術家們改編“紅色經典”的原動力,在于對“紅色經典”精神意蘊的高度認同,對當代社會文化的深切感知與積極參與。透過那些拂去歲月塵埃的經典作品,人們更加理解了這些“紅色經典”為什么曾經支撐起數代人的精神和信仰,為什么能夠曾經激發起如此強大的革命熱忱。在這一過程當中,個體得到的是激勵鼓舞,而文化得到的是一種精神基因的傳承。我們民族精神堅持真理、追求進步、崇尚英雄、堅貞愛國等多種因子,被更加清晰地張揚起來。此時,類似現代京劇《紅色娘子軍》等眾多作品,被賦予了更多文化層面的使命與理想,并在這種使命與理想的實現當中,完成了對整個文化生態的積極建構。在不斷地堅守、探索和創新當中,它們汩汩流淌在中國當代文化的多元版圖上,不斷沁入各個生活空間。這種流動,讓多元化的文化體格有了更加堅挺的筋骨;這種沁入,或淺或深,都讓一種文化的整體面貌發生著悄無聲息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