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望城銅官陶瓷文化產業園落戶望城。這標志著湖南民間文化產業將誕生一個新的基地,也意味著傳統文化產業向現代文化產業的轉型。
打造“文化強省”,努力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這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在此背景下,銅官陶瓷文化產業園的興建,無疑是強烈的信號,值得贊許。由此,引發對傳統文化、民間工藝的現狀與未來的種種思考,或許更有意義。
湖南作為中國的文化大省之一,其民間文化源遠流長,魅力獨具。湘繡、陶瓷、花炮、菊花石雕、木版年畫、竹刻等傳統文化產業,湘劇、花鼓戲、土家族毛古斯舞等民間戲曲、舞蹈,曾在中國民族文化的歷史舞臺上發揮過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如果以“民間文化湘軍”稱謂之,亦不為過。
近年來,湖南民間工藝出現了可喜的局面。瀏陽煙花形成大產業,產量占據世界產量的三分之一。湘繡再次凸顯,形成擁有21家湘繡生產企業的湖南湘繡城。陶瓷蓄勢待發,隨著銅官窯古遺址保護力度的加大,將成為湖南民間工藝產業一個新的增長點。
喜中有憂,憂思不斷。
據湖南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曾應明介紹,一些民間工藝品企業慢慢衰敗,甚至破產。比如,在傳統雕刻產業方面,由于工藝技術落伍、資源匱乏等等原因,洞口的墨晶石雕工藝廠、邵陽的翻簧竹刻工藝廠、益陽的小郁竹器工藝廠、桃源的玉雕工藝廠、桑植的古生物化石雕刻工藝廠等等,處于衰亡狀態。即便是曾為世界陶瓷釉下彩發源地、擁有“南有浙江青瓷,北有邢窯白瓷,湘有銅官陶瓷,瓷業三分天下”盛況的銅官窯陶瓷,時至今日,銷量也增長不大。
民間工藝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共識。但在實際的操作與流程中,民間工藝遭遇諸多困難,生存與發展成為很大的問題。民間工藝亟需在保護中生產,在生產中傳承。
尚處于困境中的民間工藝,出路在哪里?
望城銅官陶瓷文化產業園將提供這樣的藍本。民間工藝必須向現代文化產業轉型,走現代化、規模化、集約化道路。
據長沙市望城區區長譚小平介紹,此次打造的望城銅官陶瓷文化產業園,將以望城區銅官鎮為中心,建設規模達11萬多平方米。它將借助“千年銅官古鎮”的名氣,依托銅官陶瓷和望城產業資源、人文優勢,建設一個集中生產、整體展示的民族陶藝街,興建湖南民族藝術展覽館,將湘繡、煙花、雕刻、剪紙、岳州扇、土家織錦、永興銀飾、寶慶竹刻、珍珠寶石和其它民間工藝品融為一體。在園區內實現湖南工藝美術產銷一條龍,盡快促成湖南民間工藝向現代文化產業的轉型。與此同時,園區內還將創辦陶瓷工藝美術專業技術培訓學校,培養民間工藝后備人才。
以“敢為人先”著稱于世的湖湘文化,將繼續推動湖南民間工藝走上復興之路。我們擁有新的夢想,也將擁有新的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