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惠民營造兩節氣氛 志愿服務彰顯藝術本色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送歡樂下基層”文藝志愿服務慰問演出走進四川省大英縣
歡樂越送越多
——聽藝術家講述到基層演出的那些事
□ 本報記者 張志勇
每到歲末年初,一場接一場的“送歡樂下基層”活動仿佛一股股暖流,涌動在冬天的中國大地上,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讓奮斗在生產一線的廠礦職工、農民、進城務工人員和戰士不用花錢就能近距離欣賞到來自全國頂級藝術家的精彩節目,這就是中國文聯的文藝志愿服務藝術家。2012年12月27日,這支藝術家隊伍來到了四川省遂寧市大英縣,為當地群眾送上了自己的拿手節目。他們中間,有德高望重的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有中流砥柱的舞蹈家王小燕和喜劇表演藝術家劉全和、劉全利,還有青年相聲演員李偉建、武賓,陜北民歌手雒勝軍和薩克斯演奏家華康……他們有的已經參加了數十次送歡樂演出,有的剛剛加入這支隊伍。記者就此采訪了此次大英之行的部分藝術家,請他們講述了到基層慰問演出過程中的那些事。
○記者:作為中國文聯的一個文化惠民品牌,“送歡樂下基層”已經成為每年兩節期間的必修課,有沒有算過自己參加“送歡樂下基層”活動的次數?
●劉蘭芳:說起“送歡樂下基層”,幾年來參加演出總共大概得有八九十場了吧,平均一年20多場。這還只是中國文聯和中國曲協、中國民協、中國雜協的,其他系統的算上就更多了。
●王小燕:“送歡樂下基層”活動,我每年都要參加好幾次,有中國文聯的,也有中國舞協、中國音協和中國雜協的,到現在也有四五年了。光是參加中國民協的“送歡樂下基層”這已經不下四次。
●劉全和、劉全利:中國文聯和各協會開展的“送歡樂下基層”活動,多年來我們一直都積極參加。新一年的“送歡樂下基層”活動已經啟動,接下來還有好幾個協會的,有時間我們一定會去,雖然很辛苦,但是也樂在其中!
○記者:到基層去送歡樂,往往需要深入農村、廠礦、社區、學校、部隊等地,為最普通的老百姓演出,挑選節目上有什么講究?
●王小燕:下基層活動很多時候要面對農村群眾,一般比較適合聲音類演出,像快板、相聲、歌曲,作為舞蹈演員,節目不太好帶。我一般都是選《火辣辣的愛》《大姑娘美》這樣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火爆熱情,表現力很強,老百姓看得懂,也看得高興。
●華康:觀眾都是普通的老百姓,所以曲子肯定要選雅俗共賞的,流行歌曲也不錯,能夠把他們心里的歌謠、心中的夢想演奏出來。像這次我就帶來了《愛的禮物》和《多少柔情多少愛》,大家都很喜歡,所以我后來還專門加了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我和你》。
●劉全和、劉全利:在城市里演出和到基層去不一樣,城市里面需要高雅一點、有內涵一點的,下基層就要雅俗共賞的,像《小鳥與蜜蜂》《攝影愛好者》《快樂的童年》?!八蜌g樂”就是要送“歡樂”,馬上元旦、春節就要到了,一定要讓老百姓一看就樂,一看就笑。這次演出選的是《兄弟拍電影》,從觀眾里挑了個小姑娘做模特,有互動,氣氛也好,觀眾其實也挺喜歡和演員同臺表演,展現自己。
●雒勝軍:跟著中國民協下基層已經有好多次了,到過的地方很多,面對著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我作為一個陜北民歌手,也沒有別的什么特長,就是會唱民歌,所以每次出去都會帶著具有濃郁陜北風味的民歌,這次唱的是《羊肚肚毛巾三道道藍》,一是為了把陜北民歌發揚光大,二是大家對陜北民歌都比較認可,三是陜北民歌的特點也比較適合基層的廣場演出。
○記者:可以想象,基層的演出條件難以和大城市里面相比,下去演出中碰到這樣的情況怎么辦?
●王小燕:“送歡樂下基層”當然是非常辛苦的,條件簡單。有一次去長沙,連舞臺都沒有,就在磚頭搭起來的臺子上演。正是12月,非常冷,唱歌的還能穿上厚衣服,舞蹈是肢體語言就沒辦法了,只能臺下烤火,臺上跳舞?!洞蠊媚锩馈愤@個節目里面有抖手絹的動作,到后來手指頭都麻木了。盡管如此,只要選了我,就義不容辭,無論多忙,都會推掉別的事去參加。
●劉全和、劉全利:到基層演出不容易,有場地問題,也有時差問題。大部分演員都習慣晚上演出,狀態好,但到基層演出不能講那么多,可能會在人最困的下午兩三點開演。但不管場地、條件怎么樣,不管身體舒服不舒服,狀態好不好,觀眾欣賞水平高不高,作為演員,最重要的就是要用心,一登臺就要調整到最佳狀態。不能一看觀眾是基層老百姓就講幾個老掉牙的段子去對付。其實老百姓啥沒看過啊,通過電視、廣播、網絡,啥都知道,啥都明白。不管是年輕人還是多年歷練的藝術家,重要的是嚴肅認真,面對任何觀眾都投入最佳狀態。
○記者:這么多年一直參加這種廣場式的演出,有沒有總結什么經驗或者說什么特別的技巧來調動氣氛,取得更好的演出效果?
●王小燕:大舞臺和小舞臺演出的感覺是很不一樣的。在基層演出會和群眾有很多互動,演出完了會把手絹拋到臺下,觀眾都會去搶,這里面傳遞的就是感情,是祝福。有時候還會走到群眾中間一起扭秧歌。老百姓看到我們能來演出都非常開心?!八蜌g樂”的過程中,面對的觀眾往往是不一樣的,但看到的是同樣的熱情,我也很感動,這種感動自然而然也會轉化成我創作的動力。
●華康:對于我個人來說,我常常選擇在演出中走到觀眾中間,希望得到他們的共鳴。作為一名薩克斯演奏家去參加“送歡樂下基層”,人們也常常會懷疑,老百姓聽得懂嗎,會喜歡嗎?事實證明,大家是喜歡的,只要堅持“到群眾中去”,有互動,就有共鳴。在上海我就經常到基層去演出,去年還參加了中國民協組織的為上海外來務工人員的演出,他們建設了我們的城市,我們理應報以感激。參加諸如此類的活動,首要的意義就是實現了為大眾服務。
○記者:從藝術家自身來說,參加“送歡樂下基層”演出,在把它視為一項社會公益事業的同時,對于個人藝術價值的實現有沒有裨益?
●劉蘭芳:咱是個演員,能做的就是為群眾演出。能夠演到今天,應該感謝觀眾的厚愛。所以不管有多忙,有機會一定會到基層去演出。舞臺也許不盡如人意,卻拉近了和觀眾的距離,有種返璞歸真的感覺。在基層說書可比在大城市里親切多了、熱乎多了。藝術來自民間,我們都來自民間,一個真正的演員,就應該到基層去演出,讓老百姓喜歡、欣賞。群眾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群眾,觀眾的掌聲是對每個演員最大的激勵,觀眾的認可是一個演員價值的實現。
●劉全和、劉全利:這既給演員提供了一個演出的平臺,也讓我們能夠直接接觸到觀眾,檢驗自己是不是受歡迎。用心演出是會有回報的,觀眾會用掌聲、笑聲來回報你。誰沒用心老百姓一眼就能看出來,就會戳脊梁骨罵你:這人就是在糊弄我們!到基層演出,多多接觸群眾,其實也是學習,哪一種表演方式好,一下就得到驗證了??吹嚼习傩盏纳?,不知不覺也會有新的想法:我能不能演出那種狀態?那樣演好不好?
●李偉建、武賓:我們這幾年一直都在參加中國文聯和各文藝家協會的下基層慰問演出,還獲得過“送歡樂下基層”積極分子的稱號。因為參加這些活動登上過各式各樣的舞臺,就一個感覺,下基層演出跟在劇場里的感覺就是不一樣,距離那么近,直接能看到觀眾的反應,太有感染力了。兩節又到了,中國文聯的“送歡樂下基層”活動又拉開了大幕,現在可是一年中最忙的時候,要隨時進入狀態參加各種各樣的慰問演出,再忙,“送歡樂下基層”也不能缺席。只有在這種場合、這種氛圍里的演出才能“接地氣”。
志愿服務激活正能量
□ 羅 楊(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這是很多參加過中國文聯、中國民協文藝工作者志愿服務活動和送歡樂下基層惠民演出的藝術家們的共同感受。志愿服務使我們得到心靈的凈化,送歡樂下基層使我們收獲了奉獻的歡樂,文化惠民給我們帶來真情的感動。志愿服務是一種在付出的同時也得到收獲、在奉獻的同時也充滿歡樂的行動。
在2013年元旦前夕的飄雪日子里,中國民間文藝界的首場志愿服務演出在西南山城大英縣的露天廣場上展開,成千上萬的群眾穿著厚厚的冬裝在耐心地期待,著名的藝術家們穿著單薄的演出服奉獻出精美的節目。我們的隊伍包括了劉蘭芳、王小燕、劉全和、劉全利、李偉建等老中青三代名家和一批來自首都各界及各地的民間文藝家。正像身穿短袖演出服的王小燕說的那樣,“天氣雖然很冷,但我們的心中很溫暖,是人民群眾給了我們生活暖意和藝術的溫度?!笔堑?,一切藝術都源自民間,一切文化都由人民創造。人民永遠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生活永遠是文藝創作的源泉?;鶎硬粌H是當代火熱現實生活的場域,也是悠久民間文化的傳承空間。不是嗎?當我們看到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的卓筒井古代民間制鹽技藝時,不得不贊嘆我們的古人利用自然、戰勝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才創造,感到祖先面對強大自然而表現出的生生不息的生存意志和不朽智慧。向民間學習,向生活學習,在鮮活的實踐沃土中接地氣,就會使我們的創作永不枯竭;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可以使我們收獲以往看不到的景象和聽不到的聲音,從而領略到滿天星斗的燦爛,開采到文思奔涌的源泉,品味到千年的民間智慧,傾聽到人性的真誠心聲,感知到真實生活的味道,也觸摸到自我靈魂的跳動,譜寫出撥動心弦的詩篇。
志愿服務的實踐再次告訴我們,衡量一個文藝工作者是否為人類文明做出了貢獻?是否能受到人民歡迎?不僅要看其藝術造詣的高深,文化知識的淵博,更重要的要看其是否具有擺脫一己私利、擁有胸懷天下的氣度和報國為民的境界。作為文藝工作者個人而言,就如同是浩如煙海世界里的一滴水,但只要有了志愿服務的思想和行動,為祖國和人民真誠的付出,即使是一滴水,也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芒,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當我們都來做文藝志愿服務者時,我們的文藝界就會形成強大的正能量,讓世界聽到中國走向文化強國的鏗鏘足音。
助推基層文化建設
□ 謝代銀(中共大英縣委書記)
在大英全縣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積極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喜迎建縣15周年之際,今天,我們十分高興地迎來了中國文聯、中國民協“送歡樂下基層”文藝慰問演出走進大英。在此,我謹代表中共大英縣委、大英縣人民政府和57萬熱情好客的大英人民,向各位領導、全體演職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和熱烈的歡迎!
大英是古郪國文明和文化的發源地,也是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世界近代石油鉆井之父”的卓筒井汲鹵制鹽技藝的發明地,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建縣十五年來,大英高度重視文化發展,特別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以來,我們高水平規劃建設了集教育集中區、文化創意區、旅游休閑區、影視娛樂區、國際會議區、企業家會所、文旅綜合體“七大功能板塊”于一體的文化產業園區,成功引進光華大學、蜀國印象影視基地、中華夢幻谷、海洋生態體驗中心等文化旅游項目入駐,園區已列為省政府重點發展的26個特色文化產業園區之一。同時,為進一步引導文化建設,打造文化品牌,我們正式啟動了文化陣地建設、特色文化塑造、群眾文化普及、文藝作品創作、文化遺產保護等“十大文化建設工程”,被省文聯確定為全省文藝創作和影視創作培訓基地,全縣人民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明素養正在不斷提升。今天,中國文聯、中國民協組織的“送歡樂下基層”文藝慰問演出活動走進大英,既給我們帶來了豐盛的精神食糧和文化大餐,也是對我縣文化建設的巨大鼓舞和有力推動。
我們堅信,在黨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在各位領導和藝術家的關心指導下,大英一定能夠開創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嶄新局面,大英人民的生活一定會更有品質、更加豐富多彩!預祝本次文藝慰問演出圓滿成功!祝各位領導、各位藝術家、各界朋友元旦快樂、身體健康、吉祥如意!
中國文聯、中國民協文藝志愿者與當地嘉賓和演員合影留念
羅楊、謝代銀、周燕屏等觀看演出
中國文聯、四川省文聯向大英縣贈送圖書
評書《康熙買馬》 劉蘭芳
舞蹈《大姑娘美》 王小燕
滑稽表演《兄弟拍電影》,圖為劉全和、劉全利向臨時演員說戲
藝術家參觀完卓筒井深鉆汲制流程后在曬壩留影
藝術家踩動筒車體驗曬鹵,上為劉蘭芳,下為李偉建
舞蹈《外婆的篾烘籠》 大英縣文廣局
相聲《歡聲笑語》 李偉建、武賓
陜北民歌《羊肚肚毛巾三道道藍》 雒勝軍
獨唱《瑪依拉變奏曲》 廖悠馨
藝術家體驗古人以卓筒井汲取鹽鹵的智慧,中為王小燕
藝術家在卓筒古井采鹽遺址保護區了解卓筒井的歷史
舞蹈《盛世花開》 南充市藝術劇院
薩克斯演奏《多少柔情多少愛》 華康
精彩的演出讓當地群眾笑逐顏開
本版文字由中國民協、四川省大英縣委宣傳部提供
本版攝影 本報記者 張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