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幾乎已經成為民間工藝領域熟視無睹的現象,讓本來生機勃勃的草根藝術走上了一條危險的歧途。
對既有的藝術佳作進行模仿,盡管能在審美上起到一定的替代作用,甚至打開原作未能表現的藝術空間,也能提供諸多就業崗位,這種“再創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合理存在,但一窩蜂全是此類“再創作”的作品,對民間工藝的傷害則是巨大的。費人、費時、費料自不必說,不僅沒有提升反而降低了民間工藝作品的格調,更在根本上動搖了民間工藝存在的自主性。對于民間工藝來說,題材、技法和材料的創新相對比較容易,最難的是藝術境界的創新。沒有藝術境界的創新,藝人的手無論多么靈巧,技法多么高超,最終都只會淪為替他人完成二度創作的工具。
如何化腐朽為神奇,所需要的是“模仿”生活、表現生活,而不是模仿他人,這樣民間工藝才不至于誤入歧途。要在提高藝人的藝術境界和原創意識方面多做文章。一件工藝作品的價值、材料和技法固然重要,而承載其上的藝術境界才是核心競爭力。
——張志勇:《民間工藝亟待回歸原創》,原載于2013年5月10日《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