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呼和浩特6月11日電(記者王春燕)隨著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到來,粽子迎來了一年一度最熱銷的時節。除此之外,劃龍舟、商家打折促銷、小長假、短途游甚至高考,都成為這一節日的熱門詞匯,但是屈原,這個節日原本的主角,卻又有多少人能夠記起?
除了應景,粽子又因為大江南北不一樣的味道,在網絡上引起爭議。粽子的甜咸之爭恰如西紅柿炒雞蛋的甜咸爭議一樣,爭論的是對傳統味道的懷念。
此外,連上七天班換來的三天小長假也再次遭到“吐槽”,盡管這樣的休假方式已不是今年第一次出現。在這三天的時間里,無論是在家做一回“宅男宅女”,還是安排一次短途游,一覽祖國的大好河山,或是在粽子之外,安排幾頓饕餮大餐,抑或是看一場中國男足與荷蘭隊的“決戰紫禁城”,這個端午節似乎都有點意義和價值。
可是,我們不禁要問,你是否還記得端午節的設立初衷?在這個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里,有多少人能想起這位偉大的詩人?除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現在還有多少人知曉《離騷》的具體內容?
除了“舌尖上的端午節”,折紙葫蘆、賽龍舟、掛菖蒲等習俗,還有多少人仍舊在做,還能說出其背后的意義。即使是粽子,現在的年輕人里會包的人也“鳳毛麟角”了。
網友“粉紅禿頭豬”的微博雖然傷感,卻也代表了很多人的心聲,“其實大部分人只是為了吃粽子而過端午節,屈原太久遠了?!?/p>
在文化逐漸多元、信息日益豐富的今天,端午節等中國傳統節日面臨著文化內涵被逐漸淡忘的挑戰,這迫切需要人們在適應當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的同時,又能有繼承傳統文化的好辦法。
當人們對圣誕節、情人節、萬圣節等西方節日的來歷和意義如數家珍之際,也別忘了中國傳統節日的歷史和內涵,這更值得我們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