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間藝術家用剪紙的方式帶來了五臺山的佛光、雙塔寺的吉祥、平遙古城的喜慶、壺口瀑布的歡騰,以及山西農村春耕、夏鋤、秋收、冬藏四季的忙碌與歡欣。 呂瑋 攝
山西民間藝術家用剪紙的方式帶來了五臺山的佛光、雙塔寺的吉祥、平遙古城的喜慶、壺口瀑布的歡騰,以及山西農村春耕、夏鋤、秋收、冬藏四季的忙碌與歡欣。 呂瑋 攝
山西民間藝術家用剪紙的方式帶來了五臺山的佛光、雙塔寺的吉祥、平遙古城的喜慶、壺口瀑布的歡騰,以及山西農村春耕、夏鋤、秋收、冬藏四季的忙碌與歡欣。 呂瑋 攝
“希望百年之后,剪紙技藝仍在,根深葉茂。”27日,在山西太原的舉行的“山西民俗風情”剪紙展上,山西省民間剪紙藝術家協會主席郭梅花如是說。
在山西民間,年過半百的老大娘和淳樸俊秀的姑娘,常常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把自己對美滿生活的期許,自然、靈活地在紙上剪刻成鏤空花樣,貼在窗戶、門箋、碗櫥、糧囤、畜欄等處裝點生活。尤其在新春之際,走進坐落在黃色的土丘上晉西北的村落院戶,多彩的剪紙圖案,將眼前顏色單調的灰窯洞裝點得靈動風情。剪紙是一項擁有近千年歷史的民間藝術。
記者在展會現場看到,山西民間藝術家用剪紙的方式帶來了五臺山的佛光、雙塔寺的吉祥、平遙古城的喜慶、壺口瀑布的歡騰,以及山西農村春耕、夏鋤、秋收、冬藏四季的忙碌與歡欣。
剪紙內容源自民間鄉土文化并進行創新。郭梅花介紹,如今,作者們以獨特的“紅白黑”藝術語言,創造出一種嶄新的“剪剪貼貼”藝術形式,并運用這一獲得國家專利的創意,剪貼著包羅萬象的心花,經營著生機勃勃的圖像。它不僅豐富了傳統剪紙單一的表現形式,更為剪紙藝術拓展出一個全新的“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藝術視覺新空間,給人以時尚與傳統相碰撞后所產生的奇特美感。
千年的歷史沉淀也無法讓剪紙戲這項古老藝術擺脫瀕臨滅絕的境地,隨著剪紙人的老齡化甚至紛紛去世,這項藝術已慢慢在民眾的生活中失去了曾經的色彩。郭梅花說:“希望年輕人能靜下心來,品味其中的韻味,愛好并有心傳承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