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有鵬(河南大學特聘教授)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體中國人的夢想,是實現全面崛起的號角,更是具有五千年光榮傳統的中國文化發展的大趨勢。全體即整體,有上層、中層、下層,這是一種事實。中國當代社會有差別,誰都承認。多少年來,我們總是不愿意正視民間信仰在文化建設中所具有的核心性價值意義,甚至把它歸結于所謂的封建迷信,痛斥其愚昧、保守。其實,這是真正的無知,恰應了高貴者最愚蠢、卑賤者最聰明的話。
什么人是人民群眾?就是那些希望富貴、安康、平靜的最廣大的社會群體。他們的溫飽是中國夢的土壤;當然,中國夢也屬于廣大知識者,更屬于社會管理者這一階層,而識字與否或學歷高低并不是判斷底層群眾唯一的標識。所以,民眾的訴求是最重要的社會發展動力,那么,民眾的文化訴求不僅是我們應該重視的社會問題,而且應該充分尊重。
媽祖信仰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標志,超越了上層建筑意識形態領域的文明生態的現實性,成為千百年來人民大眾自我慰籍、自我激勵最典型的民間信仰,誰也奪不去。中國歷史上也有不少有識之士尊重民間信仰,與民同樂,派出大員敬祀,形成官祭的傳統。封建社會有幾千年的歷史時段,我們的祖先創造了極其輝煌的文明,成為我們復興的典范;我們不可能回到過去,也絕不是走到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的老路,只是不再受人欺負,要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我們的夢想便不得不把歷史文化的黃金階段看做一種標桿,不得不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看做我們的追求;而人民大眾把延續幾千年的民間信仰作為一種文化訴求,就應該受到我們的尊重。民間信仰及其息息相關的民間文化、民間文學,不僅僅是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理探索對象,而且應該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中國現代民間文學學科是在民族獨立、自由解放事業中建立的,高舉科學與民主的偉大旗幟,充分理解底層民眾的情感與追求,面向底層社會,是人文社會科學的光榮。
今天,我們應該繼承和光大這個學科傳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應該理直氣壯地把民間信仰與文化建設聯系在一起,讓生態文明建設更加厚重。尊重民間信仰在社會文化發展中的特殊地位,應該成為社會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