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正在上海舉行的“2011畢加索大展”舉行了最后一場講座,著名畫家、文藝評論家陳丹青的到場讓現場座無虛席,主辦方不得不另辟出一個廳,進行轉播。
“2011畢加索大展”共展出畢加索的48幅油畫、7幅版畫和7座雕塑,共計62件真品,被稱之為“建國以來級別最高的世界藝術大師個展”。自10月18日在原世博園的中國館開展以來,雖然引起各方關注,但每天觀眾仍只有千余人,與原先預估的每天8千人相差甚遠。主辦方竭盡全力,邀請了專家學者組織了十多場講座,幫助觀眾解決“看不懂”的問題。陳丹青是最后一場,他的演講題目是《機遇與困難》,他簡而言之,觀眾不必糾結于看不懂畢加索,開闊眼界能幫助理解,上海需要更多好的藝術展覽追上世界的腳步。
知識準備是藝術理解力的根源
在演講中,陳丹青反復提到木心先生,剛從烏鎮與自己的恩師木心告別后回到上海的他,心情還沒有從悲傷中完全回復,演講一改往日的犀利詼諧,顯得嚴謹莊重。
陳丹青反復強調要看懂如畢加索這類大師的名作,需要非常豐富的知識準備,只有這樣才有能力和大師對話。陳丹青認為,這個展覽來了非常不容易,但公眾來看也有困擾,就是看不懂,公眾會有疑問:畢加索有什么好,他為什么要這樣畫畫?這牽涉到的問題跟畢加索和公眾都沒有關系,這跟中西方的文化,中西方的現代化進程錯位和時差有關系,這種錯位、時差、支離感造成了我們在現代化過程中對西方認知上的困境,而正是這個機會提醒了我們的困境。
藝術的懂是沒有窮盡的
陳丹青說,在西方,絕大部分民眾也未必喜歡畢加索,在他的時代,觀眾們更看不懂,“1907年左右,畢加索推出了《亞維儂少女》,它使美術史有了一個大轉彎,但當時剛畫完,除了畢加索的幾個老朋友喜歡,其他人都不喜歡,這個畫十幾年以后才被人所認知。《亞維儂少女》之后,畢加索進入到一個嚴謹的立體主義風格,所以,像這樣的作品,如果跟當時正在發生的其他的事情放在一起看,要比單獨放在這么一個畢加索的展覽中,對我們有更多的啟示”。
陳丹青介紹,他讀過一本叫《畢加索的成敗》的書,其中談到畢加索在60多歲以后再也沒有畫出重要作品的原因。書中說,畢加索雖然帶著勇氣、誠懇和經驗往前走,但是因為他的晚年被名、錢、權和粉絲困擾,再也沒能像年輕時代的靈感,如陳丹青恩師木心所言,“還是有才氣,但是花已經枯敗了,只是沒有從樹上掉下來”。“畢加索的一生,大家有不同的認識。藝術的懂是沒有窮盡的,我今天要說的是,我們在認知一個藝術家,比如像畢加索這么一個豐富的矛盾的藝術家,其實是需要時間的,這并不是我們的問題,西方人也有同樣的問題。”
開闊眼界有助理解藝術
陳丹青認為,想要看懂畢加索,眼界必須要擴大。他建議觀眾去看一下非洲藝術,看一下塞尚的藝術,看一下安格爾的藝術(新古典主義),還要看一下希臘的藝術。
陳丹青看畢加索的畫是在1982年的大都會博物館,“我非常佩服非常震驚。但是等我看過越來越多的畫以后,再回到當年我特別震驚的一幅畫面前,我已經沒有那么激動了,那是因為我的眼界在擴大,我對繪畫的理解在豐富。”
陳丹青認為,觀眾不能輕易將一個藝術家視為神,更不能輕易在一件藝術家作品面前失去理智,“如果在一個好的場合碰到一個非常好的畢加索的畫,我還是會比較激動,因為他有這樣的能耐——這個家伙的生命感特別強,會感動我。但是我更重視的不是對一個藝術家的看法,你一定要認識很多的藝術家,最后你才會好好地愛其中一位藝術家,因為我們的信息是錯位的,破碎的,所以我們經常不知道怎么面對藝術家,不知道自己的感覺是不是對。當你一直在開闊自己的眼界,你會慢慢喜歡這種感覺,走進一個展廳,然后出來,會真實地跟自己說,這個展覽怎么樣,這個畫家怎么樣”。
畢加索大展將于明年1月10日結束,主辦方介紹,1月5日將舉行一場盛大的閉幕式,楊瀾、姚明皆在邀請的名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