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春圖》,絹本設色,現藏故宮博物院。畫家運用細而有力的線條勾畫出物象的輪廓,人物雖然小如豆粒,但一絲不茍,形態畢現。山石樹木只用線條畫出,可以看到行筆的輕重、粗細、頓挫、轉折的變化,但尚未見到唐代以后繪畫中出現的皴擦技法。作品的色彩濃麗厚重,山石樹木均以礦物制成的石青、石綠顏料賦色,以青綠的色彩為主調,建筑物和人物、馬匹間以紅、白諸色,既統一和諧,又富有變化。亮麗的色彩亦更好地襯托出大好河山盎然勃發的春天氣息。宋徽宗趙佶將此卷題為隋代展子虔《游春圖》,遂成定論。
1946年,在故宮博物院無意收購之后,為防止作品流失海外,張伯駒賣房宅買下《游春圖》,1952年讓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近些年有學者對于這幅作品的作者和時代提出不同的看法,引起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