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是陳琦耗費連續兩年的時間完成的。這幅4m×14m的巨幅水印木刻由七張4m×2m的板子拼接而成,站在作品前有一種水面排山倒海而來的震撼感。
水印木刻,是中國傳統版畫的重要門類,具有鮮明的中國文化視覺形態。早在17世紀,出版家胡正言就用多版分色奇鐫的高超技藝印制出“冠絕群書”的“十竹齋”書畫譜與箋譜,不僅將中國傳統水印版畫推向頂峰,同時也對世界版畫和書籍出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陳琦是中國當代水印版畫的標志性藝術家。他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水印木刻創作,30年筆耕不輟、未曾間斷,創作出大量的精品巨作,不僅很好地完成了傳統與現代的“對接”,也為我們在當代版畫藝術創作和研究方面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藝術家個案和思考的理路。
陳琦1982年考入南京藝術學院攻讀版畫專業,在大學期間他便開始思考“繪畫是什么”、“繪畫的意義何在”等藝術本體問題,這其中,除卻宏觀層面上有當時思潮激蕩的影響外,也有藝術價值取向和藝術表達形式上的選擇與思考。為此,陳琦進行了豐富多樣的藝術實驗和探索,并最終確立了自己的藝術方向及以水印版畫為主的藝術表達方式。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傳統精神和視覺元素逐漸融入到陳琦的創作中。他的創作開始呈現系統化、脈絡化,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精神氣質:第一,傳統的圖像和符號通過水印木刻的方式呈現出溫潤淡薄的人文氣息,并與現代繪畫造型語言和新技術手段結合,在題材和觀念之間形成了有機的融匯與互動關系。第二,諸多的表現題材與內容并不完全是想象的產物,而是來源于對自然的直接觀察和個人體驗,有很多作品都來源于寫生的感悟和對生活細節的體味。第三,陳琦并不是一位單純摹寫自然和表達情感的藝術家,其作品中呈現出的人文思考與精神追求同樣強烈地溢于言表,突顯出的靜謐與空靈充滿著哲學的意味。第四,陳琦一直致力于水印版畫本體語言研究,他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逐漸創立了一套獨立、完整的水印木刻技術系統。無論是《闡釋時空》中的水晶質感,或是《2012》的巨幅畫面,都極大拓展了水印木刻的藝術表現力,給人帶來了全新的現代視覺經驗。
陳琦是一位勤奮的藝術家,始終保持著對藝術的勤奮執著和不懈追尋。新世紀以來,他新發展出了“水”、“時間簡譜”等系列,為自己的藝術創作和精神訴求找到了一套觀念和方法。他不僅由此持續創造,而且也通過藝術參悟生命、完善自我。
10月18日,由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協、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國家畫院主辦的“時間簡譜——陳琦藝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南一大廳舉辦。作為陳琦藝術生涯至今舉辦的最大規模的個人展覽,展出的60余件作品,不僅涵蓋了他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的代表性作品,如“明式家具”、“琴”、“荷”、“闡釋”、“夢蝶”、“水”等系列作品,更突出呈現他近3年來在“時間簡譜”這一主題上創作的最新作品。展覽亮點包括4m×14m的巨幅水印版畫《2012》《時間簡譜》手制書系列、《時間簡譜》跨媒介系列作品《楚辭》和《虹》,以及《時間簡譜》交互媒體作品等等。
畫語錄
有學者提出版畫弱勢源于藝術語言的厚度不足,我以為這僅是山的一面,另一面則深層反映了版畫本體文化自覺的缺失。版畫如想在當代藝術語境中獲得生存理由或獨立價值與意義,首先就必須徹底擺脫繪畫依附和繪畫錯位發展,才能創出一片新天地。如果版畫沒有這樣的本體覺悟,甘為繪畫的附屬,既沒有出路,也沒有存在的現實意義。
因此,將版畫作為中間媒介而不是畫種來進行藝術自由表達,并創造出自己特有的藝術語義表達系統和價值體系,或許是當代版畫發展的必由之路。如此,一方面藝術家自然擺脫了畫種的身份束縛,另一方面版畫作為一種媒介也拓展了無限的表現可能。
版畫的當代轉型和在當代藝術情境下存在的價值意義是近年來版畫學界思考并提出的問題,可以說是一塊卡在版畫未來發展要隘上的巨石,如不撬開這塊巨石,延展版畫未竟之旅,版畫必淪為繪畫的附屬工具。而這個問題的解決,外力難以指望,只能靠版畫學界自己。舉辦此次展覽的初衷,我想就是為此問題解決而提供的多重可能性的參照。
——陳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