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青年藝術100”大展日漸臨近,十一位業內外及國外重量級評委為本屆“青年藝術100”傾心推薦及評選藝術家, 他們對青年藝術家有話說,讓我們來傾聽各位評委老師對“青年藝術100”和青年藝術家的期望和寄語。
何多苓
何多苓:獨立地走屬于自己的藝術道路
相較于前幾年的浮躁,現在的環境好了很多,能沉下心畫畫的青年藝術家也逐漸增多,大家都不太關注畫畫之外的事情了?!扒嗄晁囆g100”等眾多藝術機構,給年輕藝術家提供的平臺越來越多,大家都開始注意年輕藝術家。對于年輕藝術家來說,這樣的整體環境是特別好的事情。據我了解,現在成都的青年藝術家能夠依靠畫畫為生的人也越來越多,雖然他們當中的一些還維持著相對低水平的生活水準。
我對年輕藝術家的建議是要盡可能地沉下來畫畫。就我的經歷而言,畫畫是沒有捷徑可走的,自己的創作,以及和畫廊之間錯綜復雜的事情要懂得循序漸進,年輕人對于自己的市場之類的事情也應該循序漸進,起步價可以先低一點,然后慢慢調整。不要看到資深藝術家的價格很高,就著急,或者把自己的價格定的很高。青年藝術家應該多參加展覽,讓自己的作品更好的曝光,被藏家、媒體所了解與接受。當然最根本的事情還是要畫好自己的畫。
現在的環境幾乎不會埋有才華的年輕藝術家,因為媒體或者自媒體等等資訊如此地發達。舉個例子,我在微信朋友圈轉發一些年輕人的畫,很多時候,馬上就會有畫廊聯系他們,這跟我們之前的時代完全不同。所以年輕人要沉下心,好好畫畫,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找到自己的風格,多考慮自身的感受,不要過多地在乎市場,應該獨立地走屬于自己的藝術道路。
趙力
趙力:勇氣支撐我們走得更遠
對于目前中國青年藝術家的創作來看,多樣性肯定是最主要的一種特質。在多樣性這種特質的基礎上,個人化的色彩實際上也是值得我們進一步努力的方向。多樣性只是提供了一種可能性,但是個人化、個人性的這種方向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創作的基礎。如果沒有個人性,這種所謂的多樣性也是不存在的。青年藝術家最重要的是勇氣,所謂勇氣就是應該突破一切舊有陳規,然后找到自我的勇氣和能力。從青年藝術家的創作來看,實際上模式化的創作方式還是大量存在的,所以我們要有突破一切的勇氣,勇氣會支撐我們走得更遠。
向京
向京:年輕藝術家生態的構建與分享
我從大學辭職以后開始比較留意去接觸年輕藝術家,也在兩本雜志上做過和年輕藝術家對話的欄目,希望和年輕藝術家保持一種聯系。我想一直保持好奇和一種有意思的觀察。對年輕藝術家的觀察意味著對藝術未來的觀察與關心。另外對于創作者來說,長期從事藝術不免會陷入狹隘與自我的局限。常跟年輕人接觸,是一種自我反省和鏡鑒的作用。
我作為“青年藝術100”的評委已經是第二次了,這是他們做的第四屆展覽。現在有關年輕人的活動越來越多,但是對藝術家的孵化系統和好的生態,其實并沒有建構起來,我們還都想在這種現實生態里面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的。
我覺得像“青年藝術100”這樣能堅持到現在,其實是很不容易的,應該說有一種責任的意味吧,我是愿意參加這樣的活動的,一方面確實是很好的平臺,可以看到很多有意思的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另一方面我們也期待這樣的生態的構建——可能未來這樣的平臺并不需要了,至少是現在我們愿意在這樣的平臺下共同努力做些對藝術發展有益的事情。
“青年藝術100”的展覽我經常來看,從年輕藝術家的創作來看,作品的相似度或者是模仿程度還是很強的,可能是跟我們的教育體系有關系,個人在這種環境里可能要有自省的能力。在創作這種慢長的生涯里,最重要的是自我格局、自我系統的建構?,F在人的眼界的很開闊,看的東西很多,但什么是你真正自我結構的體系,這是每個年輕藝術家都需要去努力思考的,這是我的心得,希望跟年輕藝術家分享。
徐累
徐累:為藝術家的孤獨而喝彩
現在關注青年藝術的項目很多,對年輕藝術家的創作是一個很好的助燃點。在眾多關注青年藝術家的項目里面,“青年藝術100”有獨特的選擇方向和品牌價值,而且堅持這么多年,很有成效??梢宰C明這一點的是,“青年藝術100”選擇的藝術家,有許多都已經嶄露頭角,成為重要的新生力量,被學術界和社會認可,也證明這項工作的意義所在。
現在的藝術環境百年不遇,對于藝術家是很好的事情,年輕藝術家生正逢時。相比而言,我們這一代的成長經歷就不一樣,被人認知只能靠全國美展,標準單一,千軍萬馬走獨木橋。國外的藝術信息也是從海外個別雜志零零碎碎獲取,那像現在成群結伙直接去雙年展現場了。
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各種信息和資源為年輕藝術家營造發展的機遇,使很多有才華的藝術家不至于被埋沒,類似“青年藝術100”等有學術理想的項目就會給予他們以繼續創造的信心,非常令人鼓舞。
對今天年輕藝術家來說,機遇不缺,但如何好上加好,其實更難了。就像平原上長出一棵樹比較容易讓人看到,在一片樹林中長出一棵像樣的樹,就相對不容易的道理一樣。當然隨風搖曳的草就不值得在這里討論了。
所以獨立、主見和根基,對任何一個藝術家都是很重要的事情。這個大環境對誰都是一個考驗,所謂“成功”的誘惑很多,判斷“標準”混亂,有些藝術家不免慌張與盲從,年輕人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想要找到快速通道走向成功。確實,因為時代運轉的速度加快,今天的成功機遇也提速了很多,但對一個人來說,年輕只是一輩子事業的開始,如果你沒有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天才”,應該趁這個時候鍛煉好自己的肺活量,以證明自己吞吐山河的能量。
一棵大樹下是長不出另一棵大樹的,所以找對自己的方位尤其重要,它的羅盤就是野心。年輕藝術家可能會受到老師的影響,會受到藝術史影響,也會受到時代范例的影響,難免會焦慮急躁。如果能與已有的事實保持一種距離之外的觀望與致意,我以為是一種恰當的態度,也是對真正獨立性的一種理解。他人的立場,他人的經驗,他人的語言,你信,別人未必信?,F在的信息對于年輕藝術家來說特別豐富,大家也很靈敏與聰明,如何能擺脫表面文章,使自己的藝術在時代的議題中,樹根扎得深,伸展有姿態,并且能持續生長,這是一個考驗。
對于優秀的藝術家來說,才情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基本確立了。過往文學家或者藝術家,哪些大師級的,大概在30歲左右就已經初具規模了,看得見的世界觀,看得見表達世界觀的方法,未來的大方向被確立了,后面就是可持續性發展的問題了。這樣說來,到了40歲以后還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藝術家,可能就有點困難了,這個時代更是如此。
藝術確實需要依靠才能,如果在青春時期還不能敏感地感覺到什么,不能找到相應的框架模式來感知和評判這個世界,那么在你敏感度下降的時候再有企圖,可能會更加困難。30歲以后所能做的事情,就轉為自我修剪的能力,考量的范疇會更大,比如和時代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和歷史又是怎樣的關系,等等。
無論怎么說,現在如何,將來如何,成功與否,只要你是獨立的,那么從內在深處說,你是孤獨的。這就是藝術家的命運,同樣也是年輕藝術家的命運,我們應該享受這種的生活。而現在,你就是100個孤獨者之一,我們是你才華以及堅定信念的喝彩者。
高鵬
高鵬:呈現藝術的多種形態和方向
對于青年藝術家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如何選擇,我們評委老師希望評選的結果可以呈現藝術的多種形態和方向,有傳統的水墨、油畫、也要有裝置或影像。年輕人應該在的所有門類里面多去創造,不僅局限于架上藝術或者傳統的形式。這是我們的評選標準,也是為了鼓勵大家有一些創新和挑戰的意識。今年,我們希望從學術的角度評選。
現在的評選很多,也經常會看到大量的學生作品。其中很多參選者成了“評選專業戶”,他們的作品反復出現,甚至于在兩三年內評委老師看到的仍然是那一幅作品或者是同一系列的作品。這種參選方式固然穩妥,既能夠保持藝術家的活躍度,又能保證其作品較高的質量。但事實上,我到更希望能夠看到新作品的出現。因為只有不斷的創新才能夠不斷的突破和嘗試。
相較于一個已經相對成熟的作品,我更希望看到這些年輕藝術家的成長。每一個藝術品背后都承載著藝術家內心的張力和靈感。即使這些年輕藝術家在經驗、技術、設備方面的不足導致他們的作品不夠成熟,我們也希望盡可能地發掘每個藝術家的靈性。
希望藝術家不要停下他們體驗生活的腳步,讓生活和心靈產生真實的聯系,無論是迷茫、驕傲、還是困苦。只要這種情緒被凝聚在作品中,產生出來的作品必然能夠帶給觀者感動和震撼。這種作品對于大眾來說才是真實的、感動的、引人思考的,即使它并不成熟,也能夠讓人耳目一新。
王春辰
王春辰:年輕藝術家應該勇于去嘗試
我昨天剛從歐洲回來,在歐洲看見了一些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每次看到國外藝術家,我都會想起中國的年輕藝術家,我的感覺是中國的藝術家很有才華,基礎很好。中國年輕藝術家生活在中國的環境里,發生在中國的信息多,受到的教育基礎良好,現在的條件也好于從前,而且中國社會有著它的獨特性,包括社會和歷史、文化和政治環境的特殊性等等,藝術家對此能夠體會和表現,并可以把自我的獨特的東西傳達出來,這樣的一批年輕藝術家是很優秀的。而另外一方面他們也缺少很多的磨練?,F在中國變化快,有些東西來不及消化與咀嚼,就這樣過去了,這也造成了青年藝術家對于事物不能恒定的持續的把握。
雖然現在我們的展覽很多,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藝術的視角,還是不夠開放,容易停留在自己接受的知識的局限性上。接受藝術教育的青年人越來越多,從這些人群中尋找,還是可以找到突出的藝術家的,這些帶有鋒芒的藝術家,能不能持續地創作,能不能獲得自我成長,這些都是問題,需要社會對他們的認同與支持。
我們有很多機構在做支持年輕藝術家的展覽,幫助年輕藝術家體會他和藝術的關系,而不是簡單的一種物質的關系,自我身份的一種認同關系,藝術家跟時代的一種關系。像早期謝德慶在紐約時花費一年的時間做一件作品一樣,中國有些其他的藝術家也做了很多類似的實驗性作品。當你想到這些獨特的方法,你就去做,去表現。藝術家做作品一般不考慮社會怎么看,但是會有社會認同感,社會應該接受支持和寬容,還要善意的去幫助。年輕藝術家不要有顧慮,而應該勇于去嘗試。
全英柏
全英柏:希望“青年藝術100”成為亞洲藝術的中介與平臺
我因為擔任韓國弘益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的緣故,和很多韓國的年輕藝術家接觸,我覺得韓國青年藝術家們有一些屬于他們的特點,就是作品主題、形式以及準備過程中的特點。
第一:在作品的主題方面,韓國藝術家的作品大多都是在反映社會當中的種種問題,或者說是日常生活中爭論的焦點,這點突顯出年輕藝術家的主觀視角。換句話說, 這并不是單純的討論客觀事實,而是從“自身是如何來看待社會和文化”這種個人視角來詮釋社會中的種種矛盾。從作品的內容上看多是商品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問題、邊緣化階層的現狀以及自身所屬的青年一代對待問題的相關題材。
第二:在作品的形式方面,當代世界是以觀念藝術為主要表現形式的,韓國藝術家們也喜歡通過裝置、紀錄片或者演出等媒介來表達自己的觀念。很多行為或者表演藝術都是通過藝術家和觀眾或者一些非專業人士的互動而完成作品的展示。
最后,在準備創作的過程中,最近致力于調查材料等檔案文件研究的年輕藝術家比較多。當然,一些年輕藝術家在選取媒介時,也會因為面對大量的新媒介而產生“怎樣才能更多的使用新興媒介?”的困惑與疑問。在這種情況下,現在年輕藝術家不像之前以自己為主創作作品,而通過與各領域的專家們一起合作準備,并完成作品。
韓國年輕藝術家與中國藝術家有很多不同之處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今年,我作為中國“青年藝術100”的評委,有機會接觸到了這些相同與不同,我感到很開心,并且預祝“青年藝術100”展覽成功,希望它可以成為中韓兩國乃至亞洲藝術的中介與平臺,為年輕的藝術家們提供更好的幫助與支持。
Robin Reisenfeld
Robin Reisenfeld :“青年藝術100”的國際影響力
“青年藝術100”為中國藝術在國際視野中增加影響力,扮演了必不可少的角色。同時,它也在支持和幫扶中國及亞洲的年輕藝術家,它在年輕藝術家的成長中扮演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并且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有關藝術交流和作品展示的平臺。我盼望著“青年藝術100”的繼續的成長,并且希望它可以作為一個培養和支持年輕藝術家的范本。我相信這樣的平臺將是今天藝術家們成功的鑰匙。
我在北京和“青年藝術100”這個充滿活力的團隊接觸時,遇到很多年輕的藝術家,他們來自北京或者中國的其他城市,他們當中大多數人的作品非常積極而有意思,他們的藝術視野廣闊,傳統基礎堅實,而且懂得運用新材料結合中國傳統文化,這些都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在北京與中國當代藝術接觸的這段日子是非常令人激動的,我非常期待深化這種有趣的藝術形式,我希望在將來可以繼續參與到這個精彩的藝術平臺當中。
孫國勝
孫國勝:青年藝術家的時代正在來臨
如今,全球都在羨慕中國的年輕藝術家,因為中國有像“青年藝術100”這樣的項目,在藝術家處在最初的萌芽狀態時就能夠關注到他們,獲得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我長期在雜志社供職,和“青年藝術100”也有一些相互的合作,我了解到,有越來越多剛剛走出校門的藝術學生立志成為一名藝術家。而在前些年,從美術院校畢業的學生,只有一些人從事和藝術相關的職業,其實是迫于生活的壓力放棄了藝術的夢想。2014年,在上海舉辦了兩個藝術家的展覽,一個是草間彌生,一個是莫奈,觀眾需要排幾個小時的隊才能觀看。我記得在2005年時,中國美術館舉辦了印象派藝術家的展覽,當時的火爆程度遠不及兩個展覽。這與整個國內的藝術生態的變化有很大關系,讓我們感受到藝術大眾化的時代在悄悄逼近。
大師的作品對很多人來說是經典,是束之高閣被學習和觀賞的。而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則可以輕松欣賞,甚至可以有能力去收藏。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明星、白領階層都開始收藏年輕藝術家的作品。“青年藝術100”通過幾年的運作,已經成為大家欣賞、交流和收藏藝術的平臺。“青年藝術100”里面的藝術家大多數還處在成長期,藝術家需要長時間、持續地經營和推廣。所以“青年藝術100”既要承擔著發掘的責任,也要持續的去關注那些有潛力的年輕藝術家?!扒嗄晁囆g100”以后可能要成為持續關注一代年輕藝術家的項目。
宋繼瑞
宋繼瑞:再堅持一下,下一步就是柳暗花明
我從第一屆“青年藝術100”籌備時就進入這個項目,在這三四年的時間里,每年都能看到上千位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圖片,也像一個田野考察者一樣,拜訪了各個城市藝術聚集區的青年藝術家工作室,和很多青年藝術家有比較深入的交流。各個地域的藝術家有著不同的生活狀態和創作狀態。整體來看,青年藝術家的創作形態是空前的豐富多元,也有一大批懷揣著藝術理想的青年藝術家,盡管生活困頓,卻依舊在自己熱愛的藝術道路上探索,他們的堅持豐富了中國的藝術生態。
“青年藝術100”剛剛開始的時候,國內鮮有推動青年藝術家的大型展覽項目。現在,國內關注青年藝術家的各種平臺層出不窮,中央美院美術館、今日美術館等等都有了關于青年藝術家的品牌性展覽,“青年藝術100”也已經憑借口碑和業績,在眾多同類項目中占得先機。青年藝術家空前地備受關注,這對于青年藝術家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僅以五年為一個時間段,我們就見證了很多青年藝術家從門庭若市到門可羅雀的過程,也見證了很多青年藝術家從默默無聞到成為藝術新星。對于青年藝術家來說,這一切一切的變化都取決于自己在“藝術”上的修為和功力,“藝術”之外的功力只可能左右一時,不能影響一世。
我相信藝術是面向未來的,青年藝術家們在未來一定為成為藝術的中堅力量直至領導力量?,F在關于青年藝術家的平臺盡管很多,但是相較于青年藝術家的數量而言,還是遠遠不夠。還有很多優秀的青年藝術家不能獲得足夠的展覽展示機會,以及繼續堅持創作的物質條件,這也就決定了很多青年藝術家剛剛起步的時候會遭遇挫折。藝術之路確實是非常艱難的,但藝術家也是最奢侈的,他可以完全自由的把控最奢侈的東西——時間。在藝術之路上出現困惑和不自信的時候,希望青年藝術家再堅持一下,下一步可能就是峰回路轉,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