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琴書《梁祝下山》(濟南市曲藝團)
7月25日至29日,全國曲藝優秀節目展演在美麗的黃河之濱——山東省濱州市成功舉行。本次展演包含了全國21個省區市的39個演出單位選送的31個曲種的53個節目,其中新創作節目37個,傳統節目16個。
此次展演亮點頗多。
亮點之一:參展曲種的代表性
北方的相聲、快書、大鼓、琴書、漁鼓,墜子,江浙滬的彈詞、小熱昏、獨腳戲,福建的十番伬,兩湖的三弦、絲弦,南粵的粵曲、龍舟歌,川渝的清音、竹琴、揚琴,另有廣西壯族的《天琴的傳說》、云南彝族的阿細說唱、藏族結婚時的說唱《達西》等少數民族曲種。相對擁有500多個曲種的中國曲藝藝術,參展曲種數量有限,但是它們涵蓋了中國曲藝的主要類別,代表了當今時代民間曲藝藝術百花齊放、搖曳多姿的生存狀態。
亮點之二:參展作品強烈的時代感
53個節目中的37個創作節目,絕大多數反映的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社會發生的深刻變化,通過對基層普通百姓喜怒哀樂的描寫,講述了他們的生活所發生的變化。作品中的人物有: 2008年春節,為滯留廣東火車站數十萬民工奮戰九天九夜的4位年輕的解放軍戰士(粵曲·琵琶彈唱《九天九夜》);為成長而煩惱,認真探討應該為什么而學習的中學生(相聲《想不想長大》);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千方百計解決困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山東落子《特殊招聘》);為南水北調工程棄小家為大家的丹江水庫區農民(鄖西三弦《丹水橘香》);在城鎮新社區為養寵物而結怨又和好的大媽大嬸們(廣西漁鼓《家長里短》);大旱面前不退縮的彝族少年和他的老奶奶(阿細說唱《愛心水》);老年喪偶,又在子女支持下重新建立幸福家庭的老年人(山東琴書《親上親》);孔繁森同志的那位平凡而偉大的老母親(河南墜子《寸草心》)等等。將眾多普通人身上發生的小事、心事、喜事、煩事聚集在一起,一方面顯示出曲藝作品雖容量小,但善于以小見大的特征;另一方面又通過對各種普通人真實生活狀態的描述,構成了對我們這個時代的客觀評價,凸顯了謳歌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的主題。
亮點之三:部分創作改編曲目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高水準的創作改編作品是改革開放30年來,曲藝界探尋摸索、志存高遠、艱苦奮斗的結果,以盛小云、吳偉東演唱的蘇州彈詞《雷雨·留萍》最為突出。話劇《雷雨》是眾人皆知的名著,蘇州彈詞《雷雨》作為《雷雨》的彈詞版,成為當今蘇州彈詞的名篇。彈詞版《雷雨》的成功,在于它將話劇《雷雨》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部分,用“說、噱、彈、唱” 的全部技巧,向人們做了淋漓盡致的描繪。尤其是對人物的內心活動做了深刻的挖掘,把繁漪對生活、對愛情的期盼,她的絕望與掙扎,做了與話劇不同的展示,為此它成為了名著的又一個版本,這是件了不起的事。濱州觀眾給盛小云、吳偉東的掌聲是極其專業的,他們憑借字幕聽懂了劇情,更憑借自己的耳朵聽懂了吳語蘇州彈詞的音韻美。演出后就有評論稱“《雷雨·留萍》在會場上掀起了一股‘評彈旋風’。柔美甜蜜的吳儂軟語、細膩入微的說唱表演,對北方的觀眾而言,這種水鄉雅韻的表演是一種全新的曲藝形式,他們聽得如癡如醉,回味悠長”(魯北晚報,2013年7月29日《蘇州評彈〈雷雨〉情動濱州》,對盛小云、吳偉東的演唱給予極高的評價)。
亮點之四:表演者閃耀著迷人的光彩和魅力
京韻大鼓青年演員馮欣蕊演唱的《丑末寅初》,劉士福等演唱的山東琴書《說唱農村新風尚》,陳玲玉等演唱的粵曲·琵琶彈唱《九天九夜》,包偉等演唱的揚州彈詞《盛世紅伶》選段,秦建國、蔣文演出的評彈新篇《四大美人·雁門關》,徐惠新、周紅演唱的短篇彈詞《梁?!な釆y》等,在演繹北方大鼓、琴書的“派”,廣東粵曲的“腔”,江浙滬彈詞的各種“調”的傳統方面,都是有大成就者,他們定將成為傳承發展優秀曲藝演唱技藝的中流砥柱。而李衛東演唱的山東快書《魯達除霸》,李少杰演出的快板書《武松打店》,梁奇智演唱的龍舟說唱《智救隊長》,青年相聲演員李梓庭、孟令一的相聲《戲劇雜談》等的演出,則顯示了曲藝藝術千百年來形成的“裝龍裝虎我自己,一人一臺大戲”的優良傳統。從演員規矩的臺風,到對人物形象細膩的刻畫;從不同人物的瞬間轉換,到時而竊竊私語、時而雷霆萬鈞的情景變化,一兩個人于臺上,而滿臺生風。觀眾在臺下盡情地享受著傳統節目帶來的藝術享受,有人為《戲劇雜談》數了掌聲次數,是18次。問題的重要性在于這掌聲不是演員硬要的,是熱情的觀眾給予的。
亮點之五:濃郁的地方特色帶給人們奇妙的享受
東路大鼓《太師訓徒》淳樸的三弦、大鼓、月牙板聲,山東落子《特殊招聘》粗獷豪放的大鈸聲,福州十番伬精致的鑼鼓聲、曼妙的逗管聲,小熱昏《賣魚橋傳說》小手鑼的鐺鐺聲等等,這每一種聲音代表的都是一個曲種的歷史、一個地域的風情和鄉音。沒想到的是,在《賣魚橋傳說》演出過程中,觀眾有了強烈的反響,每當小手鑼的鐺鐺聲響起,臺下就是一片掌聲,可是演員在每個段落結束后所敲的小手鑼,都僅有幾下,相當吝嗇,想聽,沒了??赡芫褪沁@個原因吧,觀眾耐心地、靜靜地等待著,等待著下一回手鑼聲再次響起。這是曲藝表演與欣賞的一種境界,簡單地說就是兩個字——享受。這次參演的少數民族曲種不多,但那靜靜地彈唱著的壯族說唱《天琴的傳說》,載歌載舞的彝族阿細說唱《愛心水》,邊唱邊說邊舞的藏族說唱《達西》則極具代表性,并為展演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從北京話到山東話,從吳儂軟語到火辣的川渝之音,從9個聲調的粵語到閩北語的詞唱,這一切都帶給人們一種坐游中國的感覺,對濱州觀眾來說還是那兩個字——享受。
通過此次全國曲藝優秀節目展演,也帶給我們一些思考。
思考之一:從《雷雨》改編的成功,看蘇州彈詞藝術創新的成功之路
蘇州彈詞從清代的馬如飛創“馬調”始,至今天的“蔣調”(蔣月全)、“麗調”(徐麗仙)止,中間產生過許多“調”。仔細看這許多“調”的背后,是一部部作為保留書目的長篇大書,“調”是在演唱這些長篇大書的過程中產生的,而這各種“調”的優長、演唱技藝、獨特風格,又都寄于這些傳統的保留書目中。為此,各種“調”的產生過程最清楚地講述著彈詞藝術創新的歷史,那一部部精彩的保留書目則是這創新歷史的見證。彈詞《雷雨》是蘇州彈詞在21世紀誕生的新書目,經過這幾年的演出錘煉,它已成為21世紀初蘇州彈詞的經典。盛小云、吳偉東的藝術創作之路還長,還將著手新書目的創作,經過他們的努力,相信適時將會由聽眾和行內人為他們的新“調”命名。這將是個自然的過程,精品從傳統中孕育而生,在打上了新時代的烙印而成為新經典之后,將在不遠的未來也變成傳統。為此,彈詞藝術的創新之路是有規律可循的,我們應該好好地研究它。
思考之二:重視對優秀傳統曲(書)目的繼承
繼承傳統是創新的起點,更是曲藝藝術能不斷延續的根本。每個曲種在形成發展過程中,都有由歷代藝人反復錘煉而成的藝術規范,從演員一上臺的站姿、坐姿到表演的身段功架,從運腔的技法到伴奏的拖腔保調,都是極有講究的。展演中我們看到了彈詞演員在舞臺上嚴肅而優雅的做派,也聽到了他們把曼妙吳語的音韻美發揮到極致的那種沁人心脾的歌唱;天津年輕的京韻大鼓演員、相聲演員在臺上中規中矩的演唱和表演;山東快書《魯達除霸》嚴謹的人物造型。這一切使他們的作品在舞臺上的展現稱得上是真正的表演藝術。他們都有師承,同時表演又都有自己的心得,他們的成功取決于對傳統的繼承、研究、發揚,重視對傳統的學習成就了他們今天的事業。
思考之三:多人表演節目的精彩呈現
以往凡大型曲藝晚會、曲藝會演、調演都會有人數較多的群體性表演。相聲叫“群活”;北京八角鼓在清代就有“群曲”,20世紀60年代后有單弦聯唱;西北的青海平弦是全體聽眾幫腔,稱“拉梢子”,雄渾豪邁、聲震屋瓦。以上是曲藝歷史和現在曾有過的多人說唱。所有的群活、群唱都是以氣氛紅火熱烈為要,應該是大型曲藝演出活動不可或缺的。
本次展演中有3個作品要提及,一是七人七鼓的東路大鼓《太師訓徒》,一是9人表演的彝族阿細說唱《愛心水》,還有多人的粵曲·琵琶彈唱《九天九夜》。其唱是曲種的傳統音調,其舞臺隊形的變換及舞蹈動作據作品內容的需要而設,既保持了原曲種的本體風格特征,又有新意。尤其是《太師訓徒》重視對音樂的創新,場內觀眾曾為樂隊的新編大過門熱烈鼓掌。
我們經常見到曲藝演出中載歌載舞的表演唱,有的就是音樂家用曲種的音調譜曲,加上從歌舞團臨時招來演員的演唱,而不是由訓練有素的本曲種演員來演唱,于是,有了歡快卻沒有了曲種的特點。為此,應該重視藝術創新的切入點,從內容出發而非從形式出發,重視對曲種音樂特殊性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