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信步在長春文化廣場,你會發現可容納幾萬人的場地上正舉行著各種文化活動:傳統秧歌、寫地書、激情腰鼓、廣場舞、健身操、太極劍、太極扇等。
近年來,在長春的街頭、廣場、公園,人們可以隨意觀賞和參加喜愛的休閑文化活動。這種遍地開花、四季不斷、蓬勃興起的群眾文化被稱之為“長春文化現象”。長春市群眾藝術館館長吳疆告訴記者,自2011年6月以來,長春市成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城市之一,長春市委、市政府用創建工作這個機會,確立了“幸福長春·美麗家園”的主題,為百姓搭建文化活動的大舞臺。
終于有了穩定的家
“我們已經在外漂泊16年了,現在終于能有一個穩定的家了。”寬城區文化館館長董紅站在嶄新的寬城區文化館大門前告訴記者,這個館建筑面積3800多平方米,內設展覽廳、排練廳等多個展廳和可以容納300人的小劇院。這片16年沒有大型文化活動的土地又在鼓樂聲中熱鬧起來了。與此同時,農安縣2.9萬平方米的文化活動中心正在進行內部裝修;朝陽區將2600平方米的黨校大樓改建成圖書館;二道區投資2500萬元解決文化館和圖書館兩館館舍問題;全市97個鄉鎮均建有綜合文化站,成為春城百姓的精神家園。
記者在東榮社區創業基地和南湖社區看到,早8點剛過,社區文化活動室就聚滿了人。社區文體專干厲鳳祥對記者說,周末有好多職工帶著孩子來,培養孩子動手能力。平時離退休的人多一些,就連他這個專干都學會了好幾樣手工藝術。在南湖社區,秧歌隊、健身球隊在寒風中跳得正歡,而活動室里書畫、乒乓球、棋牌、京劇班都在熱鬧地進行中。
長春近年來擴建了市圖書館、少兒圖書館、新建了鐵北分館和寬城區文化館等硬件設施。2012年以來,僅數字電影放映一項就投入500余萬元,在農安等3個試點縣市放映數字電影1.2萬余場,在廣場和社區放映數字電影2000余場,城鄉百萬群眾受益。通過“三下鄉”、文化賽事和文藝調演加強對文化活動的輔導和推廣,在今年開展的“歡樂莊稼院,先進文化百村行”活動中,長春市文藝團體深入到100個村鎮送文化、送歡樂,同時培育了10個文化大院,在送去優秀文化產品的同時,培育了群眾精神家園。
文企結合開拓市場
為適應新形勢,長春市走出一條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群眾文化工作新機制,無論是組織策劃,還是具體實施,都立足吸引社會資本,實現互利雙贏。
去年第五屆長春文化藝術周期間,長春市文化局與企業合辦的《新天地之光》大型文藝表演、音樂會、書法、服飾藝術展等系列文化活動,就是針對不同的受眾特點、仔細分析其中的商機、策劃好商家參與的方式測算好他們參與后可能獲得的回報,主動登門進行招商的。
據長春市文廣新局社文處處長朱向陽介紹,長春市在政府扶持的基礎上,還鼓勵企事業單位出資參與群眾文化,文企結合開拓文化市場。長春凈月旅游開發區開展了《綠海明珠凈月情》大型群眾文藝演出及系列文化活動,在這種新嘗試中獲得了雙贏。
節慶活動搭建大舞臺
咬上一口冰糖葫蘆,看著民間藝人出神入化地擺弄著泥人、撕紙、草編藝術……在剛剛結束的文化廟會秧歌大賽上,社區百姓喜氣洋洋地展示民間藝術品,身著彩裝的秧歌、嗩吶隊伍輪番上場比賽。
朝陽區文化館館長焦月鵬對記者說,這次大賽活動其實早就開始了,各個社區幾百支群眾自動組織的秧歌隊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為了扭上秧歌,83歲的老大爺都出來清掃積雪。長春市文化行政部門因勢利導,促進了群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全市社區文藝調演、社區藝術節、新秧歌大賽等文化活動和文藝賽事,把群眾的自發活動變為有組織的活動。
5年來,長春市文化行政部門獲市級以上各項表彰40余個,創作生產優秀劇節目40余個,獲得各類獎項170余個,市直文化系統各單位獲市級以上各類獎勵近百項。吳疆說:“各項文化活動,不僅調動了群眾的參與熱情,也為長春百姓搭建了一個文化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