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以全國“春雨工程”為抓手,把開展文化志愿服務活動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繁榮發展城鄉基層文化的有效途徑,在組織實施中探索經驗、建立機制、創新方式、盤活資源、外引內聯,吸納社會各界人士踴躍擔當文化志愿者,深入基層一線廣泛開展文化服務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盤活資源。寧夏以實施“春雨工程”為契機,示范引領,宣傳動員,盤活資源,并把隊伍建設作為文化志愿服務的根基,不斷夯實基礎。一是“六個結合”建隊伍,即把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與“文化惠民”工程、特色品牌文化活動、三館免費開放、基層文化標準化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鄉鎮文化站評估定級有機結合,通過活動推動、示范帶動、服務感動,吸納機關干部、企業職工、學生、鄉土藝術人才等加入文化志愿者行列,壯大服務隊伍。二是與自治區團委協作建隊伍,借助自治區團委實施“西部志愿者計劃”和“寧夏志愿者計劃”,每年招聘選派50名文化志愿者到該區偏遠市、縣和回族聚居區的文化館、圖書館、鄉鎮文化站開展文化志愿服務活動。三是扶持民間社團建隊伍,有效激勵全區458支社區中老年文藝隊、368支鄉村農民文藝隊、486個文化中心戶(文化大院)自我組織、自覺服務,使他們常年活躍在街道社區、鄉間村落。四是自我擔當建隊伍,組織文化系統干部職工自覺融入文化志愿者行列,下沉基層、包鄉抓村、拉手結對,廣泛開展文化服務活動。
搭建平臺。寧夏回族自治區依托優勢資源為文化志愿者搭建了廣闊的服務平臺。當地文化部門充分利用圖書館、文化館站、文化廣場等公共文化場所,每年招募吸納1000多名文化志愿者,為廣大群眾提供圖書導讀、借閱咨詢、講解宣傳、輔導培訓、文藝展演等服務;利用自治區財政每年投入300萬元扶持建立的270個村文化室、農民文藝隊、農民文化中心戶(文化大院),選派文化志愿者及時跟進扶持點,開展設備安裝調試、技術指導、業務培訓、創作排演等服務;依托自治區舉辦的“中阿經貿論壇”“清涼寧夏·文化廣場”“春節民俗大集”等重大節會和傳統節日活動,組織文化志愿者將服務觸角延伸至每一個公共場所、巷道村落。此外,當地文化部門還以“春雨工程”為引擎,以“大舞臺、大展臺、大講堂”為活動板塊,通過外引內聯、交流互動,每年匯集其他省區市志愿者100多名、本土志愿者1000多名,拉手結伴,入場館、進社區、下鄉村,聯袂唱戲惠及基層群眾。
增加培訓。近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先后邀請廣東、福建、江蘇、天津等地和寧夏本土知名專家20多名舉辦了專題培訓班,從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公共文化示范區創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群眾文化活動組織與策劃、文化產業發展思考等方面,對文化志愿者進行集中培訓。當地每年還組織文化志愿隊伍中的骨干分子,赴廣東、福建等沿海城市和內蒙古、陜西等周邊省區考察學習,讓文化志愿者在互動交流中增強服務意識、更新服務理念、提升服務水平。
建立機制。寧夏回族自治區著力在制度設計和機制建立上破解文化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課題,從而有效推動文化志愿服務隊伍由以青年為主向社會成員共同參與轉變;志愿服務活動由階段性向經常性轉變;志愿服務管理由松散型向規范化轉變。一是制定文化志愿服務規劃,把文化志愿服務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統籌規劃,以政府支持、社會化運作為主要方式,設計服務項目、確定服務崗位、列出用人計劃、探尋招募方向、拓展籌資渠道,為文化志愿服務制定年度計劃和中長期規劃。二是設立文化志愿者服務機構,依托文化館、鄉鎮文化站設立文化志愿者服務中心,為文化志愿者開展文化志愿服務做好協調、聯絡、中介工作。三是建立考核獎勵機制,建立文化志愿者信息檔案,將志愿者服務時間、內容定期傳送到所服務單位、服務人群,自治區文化廳通過座談、走訪、問卷、督查等,對志愿者服務進行考核評價、表彰獎勵,以機制激發志愿者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服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