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中國群眾文化學會第五次會員代表大會在天津召開。會議聽取了中國群眾文化學會第四屆理事會會長郭沫勤所作的學會第四屆理事會工作報告,選舉產生了學會第五屆理事會。在其后進行的五屆一次理事會上,選舉產生了理事會會長、副會長、秘書長,郭沫勤當選為中國群眾文化學會第五屆理事會會長。
中國群眾文化學會(1991年成立)是全國性、公益性的社會組織,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文化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是發展我國群文事業的重要社會力量。自2006年底換屆以來,學會第四屆理事會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探索,勇于創新,在群眾文化理論研究、藝術活動、編輯培訓、對外民間藝術交流和內部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實的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進一步增強了學會的凝聚力和社會影響,在促進我國城鄉基層群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推進理論研究方面,學會針對群文改革、發展的重大問題和熱點問題,組織開展各類群文理論研究和科研成果評獎,從理論上總結經驗,探索規律,以指導工作實踐,提高隊伍素質、推動群眾文化學科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并為政府部門決策提供理論參考依據。6年來,學會共舉辦年度論文評獎及各類專題性征稿暨研討會近30次,如“群眾文化30年”全國征文活動、全國農民工文化論壇、“堅持免費開放、強化服務職能”全國群文論文頒獎暨社區文化交流會等。另外,學會中的不少專家學者還出版了群文論著,部分專家參與了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度設計課題研究及文化部組織的群文培訓教材編寫等多項工作。
在舉辦藝術展演方面,6年來,學會積極參與舉辦群眾文化藝術領域中有代表性、示范性的各類演出、展覽、藝術節等活動,推動了群眾文化活動廣泛深入地開展。如舉辦了“全國故事邀請賽”“中國經典龍舞大展”“中國經典鼓舞大展”“全國精品秧歌邀請展”“全國農村題材小戲小品劇本征稿頒獎會”,參與主辦了“第四屆長江流域民族民間藝術節暨長江流域山歌會”和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展演等活動。
在加強信息交流方面,6年來,學會共舉辦了11次各類群文交流活動,介紹和推廣各地群文建設成果及經驗,為單位會員、文化館站及廣大會員搭建溝通互動的平臺。如2007年至2009年相繼在江蘇常熟、重慶沙坪壩、江蘇吳江舉辦了第一屆至第三屆中國文化館館長年會暨百館論壇,2009年在浙江三門舉辦了全國首屆群文品牌展示活動等。2006年至2008年,編輯出版學會內部理論刊物《群眾文化》。從2008年開始編輯“中國群眾文化論叢”,至今已出版4輯,收錄各地優秀群文論文360余篇。
在抓好隊伍建設方面,學會廣泛團結文化館站和廣大群文工作者,不斷壯大學會隊伍,目前共有單位會員近200個、個人會員近2000個。同時,學會還注重搞好隊伍培訓,以辦班、巡講等多種方式,促進會員和群文工作者、群眾文藝骨干素質的提高。如2008年在重慶沙坪壩區建立了全國群眾文化培訓基地;學會的音樂專業委員會連續舉辦了10多期全國少兒歌曲創作培訓班,參加培訓的音樂專干達500多人次。
在加強國際交流方面,中國群眾文化學會作為國際民間藝術節組織理事會(CIOFF)成員,積極主辦、承辦并參與西奧夫(CIOFF)舉辦的會議及活動,選派優秀的民間藝術團體赴國外演出,在國內有條件的地方舉辦國際民間藝術節,更多地引進國外優秀民間藝術,促進了中外民間藝術交流。6年來,共派遣32支國內優秀民間藝術團分赴土耳其、馬來西亞、韓國、墨西哥、法國、英國、德國、俄羅斯、巴西、美國等20多個國家參加當地舉辦的國際民間藝術節,并在常熟、呼和浩特、杭州、深圳等地舉辦了4屆CIOFF亞洲年會和一屆亞洲兒童藝術節,在蘭州、舟山、昆明、常熟、呼和浩特、杭州等地舉辦多次國際民間藝術交流活動,先后邀請了50多個國外民間藝術團隊來訪。
在加強內部建設方面,學會不斷修訂完善有關規章制度,以加強內部管理,增強內部活力。如常務理事會陸續審議通過了《中國群眾文化學會關于活動項目(國內)的審批及管理辦法》、《中國群眾文化學會分支機構管理辦法》等。同時,學會積極爭取各方支持,逐步拓寬籌資渠道,加強與各地文化主管部門、群文學會、文化館站及地方政府和其他社會團體的聯系,發揮自身優勢,開展學術交流和業務合作,擴大學會的活動領域。2008年,中國群眾文化學會黨支部成立。2011年,學會被評為文化部主管的優秀社團。
在當選為中國群眾文化學會新一屆理事會會長后,郭沫勤表示,這次會議是對上屆工作的回顧和總結,也是新形勢下學會工作的一個新的起點。群眾文化事業是我國城鄉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構成,是為廣大群眾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重要渠道,是人民群眾進行藝術創造、展示文化創新、參與文藝鑒賞的廣闊舞臺。新一屆理事會將努力適應新形勢,立足新起點,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在文化部、民政部及有關方面的支持下,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創新意識、品牌意識、宣傳意識,充分發揮學會作為黨和政府連接廣大群文工作者的橋梁作用,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城鄉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做出新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