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的“一元劇場”向鄉鎮延伸,陜西劉遠話劇藝術中心正在演出話劇《秦人新風》。
陜西省流動舞臺車配發儀式上, 工作人員在講解車體如何變形
民營企業陜西唐梨園擔綱惠民演出
“10元、35元就能聽秦腔、看歌舞表演。你們西安人好幸福呀!”于飛是來陜西西安旅游的一位攝影記者,見多識廣的他,還是驚訝于這樣的低票價。而更令他吃驚的是,10元看的是擁有百年歷史的西安易俗社的精彩折子戲,35元可以坐在西安人民劇院內觀看新推出的大型唐樂舞詩《關中八景》。事實上,這樣大力度的文化惠民活動,只是今年以來,在陜西省文化廳的號召下,各文化單位踐行“民生文化”理念、推出的具體惠民措施之一。除舞臺演出之外,陜西各類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無論是全國范圍內的重大文化交流活動,還是街道社區、村鎮場院上的民間團體的自發演出,看戲、觀演出,抑或自己上臺當角兒、當明星,都在不知不覺間成為陜西群眾文化生活的常態。
文化惠民全年不停歇
繼“2011文化惠民演出月”“2012文化惠民演出季”成功舉辦后,2013年陜西推出的是“文化惠民演出年”。今年3月,陜西省文化廳在西安易俗大劇院正式啟動了“2013文化惠民演出年”。該活動本著“集全省院團之力,唱文化惠民大戲”的宗旨,堅持“演出多、票價低、水準高”的原則,匯聚全省多家文藝院團的優秀劇目和演藝名家,為城鄉群眾奉獻豐盛的文化大餐。陜西省文化廳廳長劉寬忍表示:“觀眾非常支持文化惠民演出,排長隊買票的場景感人至深,大家這么支持秦腔,我們要當好后盾、搭好平臺。民生文化,說到底就是讓文化發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群眾。”
在《金沙灘》、《桃李梅》、《葫蘆峪》、《春草闖堂》、《生死牌》等秦腔傳統大戲拉開“2013文化惠民演出年”首輪演出大幕之際,陜西省文化廳還為廣大戲迷舉辦了“戲迷培訓年”活動,受邀而來的秦腔界的名角和表演藝術家們,對戲迷從唱腔、表演、化裝、樂器等方面進行了多角度的教授和指導。培訓設有四功五法、化裝等課程,為初學者和票友提供不同層面的教學。自4月15日開始報名,如今培訓班次已排至年底。
隨著城市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外來務工人員的社會地位和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與日俱增。陜西省文化廳和團省委聯手,在今年春季啟動了“陜西省外來務工青年夢想藝術團”籌備工作,旨在豐富外來務工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實現他們的藝術夢想。眾多有才華的外來務工青年在文化民生的旗幟下聚集在了一起。
下基層惠民不走過場
除西安等大城市外,惠民演出熱潮在陜西省范圍內大面積掀起,偏遠地區同樣能觀看到省直等專業院團帶來的精彩節目。陜西省文化廳藝術處處長劉向陽介紹,走得更遠是今年惠民演出的一大特點。省文化廳要求各單位不能滿足于來到一地,而要下到鄉村,特別是到偏遠的陜南、陜北等地。同時,呈現給百姓的節目,在保留如秦腔《三滴血》、《遲開的玫瑰》等深受大家喜愛的經典作品的基礎上,要以近年的新作為主,體現出“節目新”的特點。此外,今年的惠民演出還具有場次多、內容豐富等特點。今年省財政購買了1000場優秀劇目下基層演出,內容包括秦腔、京劇、雜技、交響樂、話劇等多種樣式,就是要切實滿足基層群眾對高雅藝術的需求,共享民生文化帶來的實惠。此外,省屬文藝院團還需自行開展1000場左右免費或低票價演出,省級財政給予相應補貼,文化惠民的福利進一步彰顯。
在省文化廳的號召下,陜西各地文藝工作者送文化到學校、進社區、下鄉村,在傳播真善美的同時,讓父老鄉親愉悅身心、享受一臺臺文藝大餐。2013年上半年,陜西省戲曲研究院、陜西演藝集團以及民營藝術表演團體等23個藝術院團已經深入基層,他們集合最佳陣容為群眾獻上精品力作,將滿意留在鄉村。正如劉寬忍所說,這些實實在在的文化惠民工程對改善民生文化有著積極的作用。民生文化應遵循扎扎實實為百姓辦實事的宗旨,不走過場,不擺花架子,切實做到讓群眾滿意。
城鄉聯動惠民不乏生力軍
在省級專業院團將優秀劇目帶給基層群眾的同時,全省各地行動起來,大大小小的舞臺連成一片,共同展現在熱情的城鄉群眾面前。以陜西省渭南市為例,這里曾經也如許多地方一樣出現過“群眾沒戲看、看不起戲,劇團不演戲、演不起戲”的窘境,但自2007年開始實施“周末一元劇場”項目以來,陜西戲窩子的魅力愈加彰顯,低廉的票價得到了戲迷朋友的極大歡迎。2011年5月以“周末一元劇場”為基礎全面拓展的“一元劇場”項目,被列為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
被稱為“背包劇團”的西安市周至縣劇團常年活躍在田間地頭,外出演戲如同家常便飯。近年來,他們一改過去“人等戲”的模式,主動跑市場,派人深入縣、鄉、村摸底,并把市場擴展到甘肅、寧夏等地。通過長期調查走訪,他們連什么村的群眾偏愛什么類型的劇目都搞得清清楚楚。作為陜西省7個振興秦腔實驗團中唯一的縣級劇團,周至縣劇團不斷推出精品力作,贏得了“戲硬”的口碑。
推進民生文化不缺支撐力
“文化不能做民生的旁觀者,文化設施也不能等民生工程建成之后再點綴,必須與各項民生工作同步推進,甚至提前進入。”在談到不斷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對民生文化的支持力時,劉寬忍表示,近年來陜西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有效改善,公共文化的保障力度不斷加大。陜西省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公益性文化單位的主陣地作用。2011年,實施三館免費開放政策,省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管理水平顯著增強,全省112個公共圖書館、120個文化館、1548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全部實現了無障礙、零門檻進入,公共空間設施場地全部免費開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務項目全部免費,廣大基層群眾可以免費讀書、看報、上網、聽講座,免費參加公共文化鑒賞活動,真正實現共享文化改革發展成果。截至2012年底,陜西省免費開放50家博物館,積極舉辦文化下鄉和農村電影放映活動,為3610個行政村和社區配送了文化活動器材,全面完成了25萬戶廣播電視戶戶通和行政村農家書屋覆蓋任務。2013年,陜西省進一步加強文化陣地設備配送和農家書屋管理使用工作,提高“三館一站”免費開放后的服務水平。加快建設省第二圖書館、考古博物館等重點項目,完成市縣兩級圖書館、文化館、劇院改擴建和重點鎮綜合文體中心建設任務。
此外,在政策、資金保障方面,近年來,陜西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等多個文件,明確規定各級財政每年新增財力不低于2%用于文化建設,確保公共財政對文化投入的增幅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從城市住房開發投資中提取1%用于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民生文化不僅僅是理念,更是實踐,它關系到3700萬三秦兒女的文化福利與幸福指數。正如劉寬忍所說,讓人民群眾享受文化成果,大幅度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是我們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