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自河南出差回來送我一本鞏義市康百萬莊園的小冊子,第一篇就是《留余匾》。
“留余匾”為中華名匾之一,與“正大光明匾”和“山海關匾”并列號稱中國三大名匾。此匾長1.65米,寬0.75米。造型猶如一面迎風招展的黃色旗幟,金底黑字。全匾共計174個字,除標題“留余”二字為篆書外,其余均為字體流暢的行楷。該匾是同治年間進士牛瑄所題,制于1871年,已有100余年歷史。該匾是康家訓示家中子弟的家訓匾,是儒家“財不可露盡,勢不可使盡”中庸思想的集中體現,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匾文寫道:“留耕道人《四留銘》云:‘留有余,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余,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余,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余,不盡之福以還子孫。’蓋造物忌盈,事太盡,未有不貽后悔者。高景逸所云:‘臨事讓人一步,自有余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園老伯以‘留余’二字顏其堂,蓋取留耕道人之銘,以示其子孫者。為題數語,并取夏峰先生訓其諸子之詞以括之曰:‘若輩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盡而已。’時同治辛未端月朔愚侄牛瑄敬題。”
留耕大人王伯大的《四留銘》釋文:“留有余地,不把技巧使盡以還給造物主;留有余地,不把俸祿得盡以還給朝廷;留有余地,不把財務占盡以還給老百姓;留有余地,不把福分享盡以留給后代子孫。”大概老天爺反對貪得無厭,做事過分。因為太過分了,沒有不留下悔恨的。明朝隱士高景逸說過:“遇事讓人一步,自然有周轉的余地;遇到財務放寬一分,自然就有其中的樂趣。”推而言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坦園老伯把“留余”二字題于匾額,掛在堂上,大概就是采用留耕道人的《四留銘》來告謀誡他的后代子孫吧!為你們寫這幾句話,并取夏峰先生教訓他兒子的話,概括起來說:“你們這些后輩知道發家之道嗎?那就是凡事留有余地,不做盡做絕罷了。”
此匾外觀不是常見的矩形,上部和下部各留有一塊缺口,看起來像是一本開卷的書,又像是一面招展的旗幟。有人解說:上留天,下留地。從形式上看,我們書法人在創作中“疏能跑馬,密不透風”和“留白留氣”等布局謀篇的章法與此相通。
上留天,下留地,核心是訓導子孫做事要留有余地。“留余匾”的內容自然包含了中庸思想,留給人以許多啟示。江河有漲落的余地,才不至泛濫成災;留點余地,是藝術的定律,擅畫者留白,擅樂者惜聲;留點余地,是生命的智慧,距離產生美,友誼之樹才有伸枝展葉的空間,愛的港灣才有容納波浪的空隙,生命的律動方能蓄積不絕如縷的動力。可見“留余”的精髓是水滿則溢,月盈則虧。物極必反——這是自然之道,也是關乎生存發展的哲理。“留余”就是凡事都要有度,適可而止,恰到好處;做人要“仁善厚道”,不可褊狹極端,更不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這就是“度”。萬事萬物皆有度,度是保持自己的質的數量界限。我們常說:過錯。什么事都不要過,過了就是錯。
“留有余,不盡之巧以還造化”,其本意是不把技巧使盡以還給造物主,但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不要把大自然給我們的一切美好的東西悉數歸己。“留有余,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余,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余地,不把俸祿得盡以還給朝廷;留有余地,不把財務占盡以還給老百姓。試看近日,中央廣播電臺、新浪微博的頭條消息都報道著陜西書協發生的事情。陜西省書法家協會因“領導陣容龐大”“膨脹得厲害”且“官員扎堆”,引發軒然大波。網站上公布了第四屆主席團成員名單,其中正、副主席、名譽主席共45人,加上正、副秘書長、顧問,主席團成員達62人,引起網民關注。皆因“留余忌盡”之訓早已忘到腦后甚至根本無知。書法本是文雅之事,一旦有了利益就變味了。記得中國文聯原黨組副書記李牧先生曾對筆者說,協會工作如帶有“私”和“利”,就會把風氣帶壞。我贊同此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