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秦漢
劉瑩(北京石景山書協)
這題目是從《藏畫導刊》鮑賢倫文章上借來的,在我確是實情,我時常會沒來由的想像自己就是一個秦漢之際專事抄寫的書吏,每日伏在簡帛之上埋頭書寫,在沒有印刷術的秦漢之際肯定有這樣的角色。
從小身弱多病,戶外的游戲多與我無緣,十三歲,開始跟父親學寫毛筆字,從此,寫字成了我的娛樂,沉浸其中,忽忽數十年。
我臨摹的路徑是從《曹全碑》《張遷碑》《散氏盤》到簡帛文字。也許是和天性有關吧,我喜歡這類古文字,樸茂奇崛,天真爛漫,甚契余心。
我始終寫不好簡化字,看別人能寫漂亮流利的簡化字,十二分羨慕,并因此而非常自卑,及至寫漢碑、鐘鼎、簡帛,笨拙如我似乎很順暢的貼近了古人筆法。當時,尚無自覺。在北京書協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創作研討會上,被藍玉崧先生、卜希旸先生、秦公先生夸贊有古意,無今人習氣。開始,我還不理解,后來好像懂了:所謂今人習氣,大概和寫簡化字養成的書寫習慣和長年書寫簡化字形成的審美定勢有關。成年人已經養成的書寫習慣和審美定勢會在后學的毛筆書寫中有不經意的流露,就象口語中的鄉音。
無意中,短處成就了我。
我真正用心臨摹研讀咀嚼的經典全在篆隸簡帛之間,我的體會是,刻在碑上,鑄在鼎上的隸書,篆書大多是反復推敲,精心撰述的文告,是正襟危坐莊嚴的宣讀,而簡牘則有大量鮮活生動的書寫元素,它更接近日??谡Z,我喜歡。曾在上海博物館看到過竹簡,只有小拇指指甲寬的竹簡,上面的字跡在放大鏡里看到是那樣神完氣足的遒美,我長年在宣紙上書寫簡書,深知寫這樣小的字的那份摳手的艱難,同時能體會簡牘字跡中時常出現的放筆甩出的長劃,那里有對艱難的手指肌肉的一次舒展釋放,頗類日常口語中的重音與拖腔,還讓我聯想到戲曲中的水袖一拋。
我在書寫之中,常會不由得感嘆古人的智慧:以六書為原則,創造了意味無窮的漢字,同時發明了柔軟又勁健的毛筆,使漢字的書寫呈現出無與倫比的意象之美。
熊秉明先生《中國書法理論體系》一書有言:“西方藝術只有雕刻繪畫,在中國卻有一門書法,是處在哲學和造型藝術之間的一環。比起哲學來它更具體,更有生活氣息;比起繪畫雕刻來,它更抽象,更空靈。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中國靈魂特有的園地。”
予不敏,卻深感熊先生的話激活了我數十年的書寫體會和教學體會,我教過的學生有從四歲的幼兒到八十歲的長者,皆癡迷于書法,是謂:中國靈魂特有的園地。
《道德經》誕生在簡帛上,自覺,質樸生動的簡帛,天然適合老子、莊子、孫子……
我華夏祖先的智慧經典原本就應該用這等古意盎然、美輪美奐的文字書寫。
我用自己理解的簡牘帛書字體書寫我的審美理想。
發揮首都文化優勢 提升女書家文化底蘊
楊春燕(北京鐵路局)
以漢字為基礎的書法藝術博大精深,而漢字之美恰如女性的陰柔之美,因此我覺得,作為一名女書法藝術家,不僅要在書法的技巧上認真鉆研,開拓創新,還要從其源頭——漢字上回溯其書法的藝術魅力。
創作一幅成功的書法作品,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書法家不僅僅是把字寫好,還要把字背后的深刻內涵、把文字的美表現出來,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很大的空間,一言以蔽之,還是要多讀書、多學習,使自己的文化底蘊豐厚起來,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胸有成竹。我覺得在注重提高書法藝術的基礎上,應更加重視增加一些文化積淀,在這方面首都北京有著獨特的優勢。今后有條件的話,書協也可以為女書法家們開設一些有關中國文化的講座,以提高大家對書法藝術的理解,使書法藝術由“器”的層次,提升到“道”的境界。
繼承傳統 寄情翰墨
白彬華(北京西城教育研修學院)
翻開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書法史,涌現出的書法家如璀璨群星,其中也不乏一些女性書家。
如東漢末年,書法造詣很深的蔡文姬;東晉時期,筆法古樸、體態自然的書圣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唐代開創女子寫碑之先河的武則天;元代,字體清麗幽閑的趙孟頫之妻管道昇……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這些女性能在書法藝術殿堂占有重要席位,名垂青史,實在可敬可佩!逮乎現代及今時,更有肖嫻、肖瓊、林岫、孫曉云等著名女性書法家,成為書法藝苑中的朵朵奇葩,散發著持久馨香!
這些不同時代的女性書法家敏于學而功于勤的精神,不斷激勵著我們,使我們在冗雜的工作之余,筆耕不綴,用一只毛錐,在黑與白、點與線的千變萬化之間孜孜以求,感悟書法中的屋漏痕、錐畫沙、折釵股……得其所樂。在子午之時的燈下,研習碑帖,體會晉人怎樣尚韻、唐人如何尚法、宋人怎樣尚意、元明如何尚態,感悟先人的睿智!在嘈雜的塵世中潛心創作,體驗清泉洗心。
讓我們一生游情翰墨,盡情享受書法藝術給我們帶來的無窮魅力!希望能有更多的女性朋友同我一起盡享其中味!
首都的書法環境成就我
紀淑蓉(北京通州文化館)
20多年前,我是首都女書法愛好者;如今我很榮幸的成為首都女書家。一路走來,我非常感謝北京書協歷屆領導對女書家的重視及傾心呵護,感謝北京書界老前輩的衷懇指導,感謝女書法家的杰出代表林岫先生的辛勤付出和對女性書法事業的不懈努力。
自說自話 心逸古帖
方放(北京教育學院宣武分院)
我6歲始隨家父學書,天天照貓畫虎,敷衍日課。18歲考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設計系,北上求學,畢業后改行從事書法教學工作,屈指算來已有20余年。
我生性好靜,最喜歡閑來無事啜一杯清茶,品讀閑書,臨習古人墨跡。發黃的故紙,潮濕的霉點,駁斑如銹,不再光亮的灰色墨跡,是那么恬淡優雅,不事雕琢,從從容容,仿佛“林間蕭散處,世外一閑人”,既沒有塵氛的喧囂,也沒有濃重的煙火氣,已然不像講究視覺沖擊力的現代作品那樣撞擊你,灼熱你的雙眼??淳昧耍R久了,古人書作中彌漫著的不喜、不悲、不驚、不嗔的氣息,仿佛會從帖中升騰,進入心里。王羲之、孫過庭、米芾、蘇東坡,已不是一個個具體的名字,他們通過作品在訴說,在表情達意,而我在聆聽他們講自己的故事。
臨習古人法帖,不但要從作品形態與書寫技法兩方面學習,更要細細品讀古人的精神與心靈境界。如清代畫家石濤所言:“嘔血十斗,不如嚙雪一團?!庇杉既氲?,在勤奮習練技法的基礎上,獲得藝術境界的超越。臨習古圣先賢的書作,仿佛是一次次心靈的游歷,那里是可居可游的精神家園。他們筆下的每一個字都是一個個呈現生命的表象符號,而貫穿于文人心靈,便是那古帖中散發出來的崇尚生命的性情。在他們用墨線勾勒出的虛空里,好像能聽到古琴的吟哦,那種回旋往復的韻致是音與音之間的藕斷絲連,是字與字之間的回眸深情,意蘊深長。
不過是毛筆,不過是墨,落在尺素上卻是性靈的痕跡。好的藝術作品不需過多地玩弄筆墨技巧,不需充斥花哨的線條,它用至簡之線,至純之心,安靜地讓你感受自然氣息的流動。
把自己化成一滴墨,讓心走進去,隱逸在古人法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