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讀圖時代”不值得歡呼[胡野秋]
時間:2011年11月21日
來源:
作者:
本帖最后由 追憶 于 2011-11-21 16:15 編輯
如果離開網絡、手機、電視,我們的生活會是怎樣一幅圖景?恐怕這對于許多人來說,已是不可想象的假設。多媒體時代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方式,也重新定義了文化產業對于當代人的意義。在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支柱性產業”的大背景下,什么是適合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之路?
全民的“讀圖時代”不值得歡呼
我在大學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孤獨和寂寞是當代學生中間占主流的一種苦惱狀態。他們覺得沒有地方可以傾訴想法,沒辦法和人交流。講完課之后,晚上我就讓他們的教導主任陪我去看看這些大學生在宿舍里干什么。結果發現6個學生在房間里各“霸”一方,在QQ、MSN上跟遠方的某個人在聊天,而這6個人之間是沒有交流的。他的孤獨和寂寞已經被放大成了他生活全部的外在環境,而他自己其實就是孤獨和寂寞的發動者。這個狀態不但在大學,我覺得已經成為當代都市人非常常見的習慣。
這種曲線交流在生活中成為常態,越來越多的人依賴“讀圖時代”。很多人說讀圖非常好,可是讀圖對人的傷害,對腦細胞的傷害很大。你只讀圖,你的思維會發生退化,會扁平化?!白x圖時代”其實沒有什么好歡呼的,因為讀圖對我們來說其實是閱讀的退化,而不是進化。我們可以接受讀圖,但是我們不能去歡呼一個全民的“讀圖時代”。比如說小孩子讀圖是應該的,應該他在不認識字之前要通過讀圖來培養他的閱讀興趣。但是就我們成人來說,我們已經走過了讀圖之后,我們不要再回頭去只讀圖,不讀文,或者多讀圖,少讀文。這是不良的方式。
所以,讀圖的、電視的多媒體時代,讓我們今天變得遠離文本,親近圖像。如果你一天不保持至少一個小時的文本閱讀的話,我指的是讀書,這才決定你這個人將來是一個簡單的人,還是一個有豐富思維,有復雜思維的人,這是一個檢驗的標志。
文化要從城市的每個空間開始
創意是檢驗一個國家的文化影響力、文化輻射力的標志。而今天的中國,正因為種種主觀和客觀的背景,越來越缺乏創意。影視劇、電視節目許多都是抄襲,比如說超女其實是抄襲了美國一個選秀節目。中國的文化產業沒有前端,只有中端和后端。我們現在幾乎世界上最好的工藝都可以在中國生產出來,但是都跟我們沒有關系,就像iPhone手機是在廣東生產出來的,但人們會說買的是喬布斯的蘋果。
中國為什么創意缺乏呢?因為創意是人創意的,可是人作為藝術家,設計家,作家,音樂家,在我們國家有地位嗎?經濟地位是沒有的,明年開始新聞聯播的片頭曲就要取消了,片頭曲的作曲者是孟衛東。要是在國外,就憑這一個10多秒的片頭,他至少是千萬富翁??墒窃谖覀冞@里,記者采訪他,問他拿到過多少錢,他說就10塊錢,10塊錢還算是高的了,因為他當時寫了10首,打包給他們的,他們給了100塊錢。
我們去德國,法國,巴黎,法蘭克福,我根本見不到它們哪個地方好像愛專門去做文化的事跡,但是人家對文化的重視,從微小的地方開始。比如說在巴黎地鐵里,每站就是一個藝術的宮殿,他把很多名畫復制出來,掛在墻上,做巨大的壁畫。所以,巴黎連地鐵也是文化,而我們的地鐵除了廣告還是廣告。英國的地鐵就是讓全世界的詩進地鐵,中國也很有幸地把六首唐詩送進了英國的地鐵。我認為政府把錢花在這些地方是值得的。因為這些空間是公共的空間,是老百姓的空間。所以,要讓文化起來,就必須要從城市的每一個空間開始。
文化權益最重要的是參與權
文化產業在我們國家,應該說興起的很穩,但是現在看起來似乎還很遙遠,尤其是這次第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一個目標,其實這個目標是非常高的,“要讓文化產業成為我國的支柱產業”。支柱產業就意味著它必須占到國民經濟的14%以上才叫做支柱產業,14%以下就不算是支柱產業了。但是我們目前的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的比例是4.5%。也就是說,在未來的5-10年內,我們要想達到從4.5%-14%,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任務。
我們經常拿深圳的衛星圖和香港的衛星圖放在一起比較。香港70%多的地方全是一片綠色,只有30%的地方是發展得相對密集的,所以,香港的樓特別高,特別擠。但是香港政府這一點太了不起了,發展了100年,它就在那個地方發展,不允許你到其他地方發展,所以,青山綠水70%都在,再發展幾百年也沒有問題。但是深圳的圖一看,深圳現在90%的地方全部是鋼筋水泥。我們是30年的特區,但是現在得的是80歲的病,已經是未老先衰。
還有一個問題是,現在文化產業一窩蜂地提產業化,所有地方都必須要賺錢?,F在不懂文化的開始講文化了,懂文化的開始談錢了。當然,開始出現這樣的狀態,讓全民都開始談文化,至少是一個新的開始,開端,總比大家反文化好。
我們現在應該在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上找到一個平衡點,不要把文化當成了賺錢的工具。換句話說,我們如果用文化產業賺到錢,首先要用在文化上才對,用到全體市民的文化權益。保障你的文化權益,最重要的是文化參與權。我剛才進來的時候很高興看到博物館門口一些老人家在打太極,聽音樂,這樣很好。假如說進這個公園要交費,那就沒有意義了,每個人都到自己的家里打太極不是我們發展的方向。
胡野秋,知名學者、作家,鳳凰衛視《縱橫中國》欄目總策劃、主持人。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