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扣妮 徐立福 攝
薩滿教是具有民族或族群特征的宗教文化現象,在鄂倫春語中,薩滿是“薩么”的音譯,意為“知道”,是大智大勇的神明。薩滿舞俗稱薩滿跳神,是薩滿活動儀式中的巫術舞蹈。“呂日格仁”即鄂倫春語“舞蹈”,因跳舞時人們常喊“罕拜、罕拜”,因此也被稱為“罕拜舞”。舞蹈者一般不用伴奏,邊歌邊舞,模仿動物動作及其吼叫,或者表現勞動生活及歡笑場面,舞蹈時常以“額呼蘭德”“額乎德乎”“介邊介回”等為襯詞,動作由慢至快,以激烈動作結束。
對于關扣妮來說,這兩種舞蹈都是她的摯愛,她的舞蹈動作沉重有力,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民族文化研究價值,其中也融入了她坎坷的人生經歷。關扣妮生活在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白銀納民族鄉,今年78歲,是鄂倫春族健在的薩滿中最德高望重的一位,是解讀鄂倫春族薩滿文化的重要傳承人,也是鄂倫春人公認的民間藝術家。2007年,關扣妮被黑龍江省文化廳命名為鄂倫春族薩滿舞與鄂倫春族呂日格仁舞的代表性傳承人,同年6月獲得中國文聯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的“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榮譽稱號。
1935年,關扣妮出身于鄂倫春族倭勒河部落的古拉依爾氏族,那時的鄂倫春人還生活在大興安嶺的群山之中,信奉薩滿教。1950年的春天,15歲的關扣妮一病不起,爺爺實在沒有辦法,只好求大薩滿趙立本請神治病,趙立本說:“這孩子只有當薩滿,病才會好”,并引領關扣妮學起了薩滿,最終成為這個家族的第15位薩滿。
1953年夏,鄂倫春人開始下山定居。后來政府號召破除封建迷信,爺爺將關扣妮的薩滿神服送到深山老林中,從此她不再公開從事薩滿活動,只是每年的大年初一或者正月十五,在家里按傳統的方式祭拜神靈。直到1986年10月8日,呼瑪縣文化部門開展薩滿歌舞調查,關扣妮才再次穿上神衣,唱起神歌,跳起薩滿神舞。
2008年9月,呼瑪河畔又響起了關扣妮的鼓聲,在一場薩滿傳承儀式上,關扣妮讓女兒孟舉花接任了薩滿,希望女兒能將鄂倫春族薩滿文化傳承下去。然而一年之后,孟舉花不幸在一次車禍中喪生,突如其來的災禍使得關扣妮傷心欲絕。晚年的關扣妮又再次拿起神鼓,跳起薩滿舞,所不同的是,她的表演不僅是為了驅鬼、祛病與祈禱,而是為了鄂倫春族薩滿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對于一個信奉薩滿教的鄂倫春老人而言,違背神靈的意愿而舉行薩滿儀式、唱薩滿神歌、跳薩滿舞蹈,無疑是艱難的。鄂倫春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歌舞是其民族歷史的重要載體。但是如今表演的鄂倫春族薩滿舞與呂日格仁舞增加了許多裝飾性動作,表演性質更濃,已然脫離了最初莊嚴肅穆的祭祀風格。出于對民族舞蹈的熱愛和對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關扣妮選擇以民族舞蹈為手段,向后輩述說本民族的歷史、傳說,傳授生活經驗,使人們在民族舞蹈的傳承中,領略生命的存在價值,確認自己的文化身份,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
多年來,關扣妮還一直努力地傳播鄂倫春族狩獵文化,毫無保留地講述薩滿傳說、典故、神話等。她不顧自己體弱多病,堅持教白銀納鄉民間歌舞團的演員跳薩滿舞與呂日格仁舞,熱心地教給人們許多鄂倫春醫藥知識。她還和姐姐一起教后代學習鄂倫春語言,傳承獸皮與樺樹皮手工藝,協助中央電視臺海外中心及各研究部門拍攝《秘境中的興安嶺》、《最后的山神》、《山林夏獵》、《鄂倫春族薩滿教——十八站鄉薩滿活動紀實》等紀錄片。
后繼無人意味著承載著北方信仰文化的鄂倫春薩滿文化將瀕于失傳,同時,生態環境的變化也使得鄂倫春人特有的樺樹皮和獸皮工藝瀕臨失傳。鄂倫春族傳統文化如何走出“人亡物無文化失”的困境,這不是神靈可以解答的,還要依靠多方的關注、支持和每一個鄂倫春人的文化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