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郭豫適闖過“生死關”推出《文集》四卷
時間:2011年12月01日
來源:
作者:
郭豫適:闖過生死關推出《文集》四卷
1
■記者朱自奮
華東師大終身教授、原副校長郭豫適先生近來心情愉悅。一則是得重病而闖過了生死關頭,二則是推出了四卷本《郭豫適文集》(華東師大出版社出版)。去年郭先生患了胃癌,幸虧手術順利成功,終于闖過生死關卡,這使他在感恩的同時,對生命、時間與自由有了新的認識和感悟。經歷九死一生,這套匯集他數十年主要學術成果、篇幅167萬字沉甸甸的文集的出版,恰是上天給他的一份絕佳禮物。
四卷文集包括第一卷《紅樓夢研究史稿》、第二卷《論紅樓夢及其研究》、第三卷《中國古代小說論集》、第四卷《文學遺產問題探討集》,比較全面深入地闡釋了郭豫適對《紅樓夢》和中國古代小說的研究,以及有關文學遺產研究諸多問題的探討,堪稱是其長期潛心研究紅學的心血集成。郭豫適是我國新時期中國古典文學學術史研究領域的開拓者。1960年,當時還是青年教師的他參加系里開設的專題研究課程,為教學需要,動筆編寫《紅樓研究簡史》講義和資料。“文革”結束時講義稿已增補至四十萬余字,于1980年1月、1981年8月先后分兩冊出版,這就是《紅樓研究小史稿》(清乾隆至民初)和《紅樓研究小史續稿》(五四時期以后)。作為《石頭記》問世以來第一部研究紅學發展史的專著,也是“文革”以來第一部文學類學術史專著,兩書被學界認為“奠定了‘紅學’發展史的撰寫框架和模式,開啟了紅學史研究的新階段”,受到學界的廣泛稱贊和讀者的歡迎。
郭豫適除在京任職數年外,一直堅守校園,教書育人,而《紅樓夢》則是他最為傾心的研究領域,對紅學研究的起伏與各種動向,他寫過很多論文深入探討,直言不諱。1981年,他在《擬曹雪芹答客問》一文中寫道:“近年來,國內國外研究《紅樓夢》的人越來越多,‘紅學’成了一門世界性的學問……但是我們也看到,《紅樓夢》研究中確實存在著一點毛病,有的文章‘舊’氣橫秋,‘索隱派’‘自傳說’的味道頗濃,似乎非如此不足以揭示《紅樓夢》這部‘奇書’思想藝術之奧秘,而有些讀者也誤以為這是什么新發現、新創造。其實,對于那些鉤沉索隱的研究方法和悖理違情的‘高見’,當年曹雪芹就已經大皺其眉頭了。”這些話放在今天來看,也仍有現實針對性。他認為,重要的是堅持老老實實做學問,實事求是,嚴謹求真,不能把出自主觀想象和文學虛構之物也當做實在史料來佐證。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