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七萬分之一
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三月三日開幕,新委員培訓從二月二十七日就開始了。當天報到,感覺會風一新,沒有鮮花和紅地毯,會議文件也只有薄薄幾張紙,寫明委員分組和會議安排等事項。
本屆會議2200多名委員,其中新委員一半以上。文藝界145名委員,新委員更多,著名作家高洪波兄稱之為“新兵連”。雖是“新兵”,大部分人也在省、市政協當了幾屆委員,對政協會議程序并不陌生。但這次參會,大家都抱著十分恭謹的態度,每次學習活動從沒有人缺席或遲到早退。開班儀式上全國政協副主席杜青林同志講話說,全國政協委員的比例是全國總人口的67萬分之一,也就是說67萬人中才能產生一位全國政協委員。這更讓委員們增加了榮譽與責任意識。對于來自滄州的我來說,更倍感任務重大。滄州是個三線城市,十幾年來沒有產生過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31位全國政協委員中,文藝界也僅有我一人。不僅代表著滄州的720萬父老鄉親,也代表著河北文藝界。
參會之前,我扶貧的河間市小集村的鄉親打電話、來信,囑咐我一定要替農民說話。我帶來五件提案和大會發言,內容多涉及農民的文化權益和農村的文化生態問題。
開會之余,朋友們聚在一起,議論最多的還是提案。高洪波兄就和我議定了兩個提案,一是建議在央視開辟“文學頻道”,二是文學發展如何納入國家文化發展戰略。著名編劇王興東先生也就編劇權益問題和我多次討論,便是回程的車上,相伴的委員們也沒離開議政的話題。這個時候深知什么是“責任所系,使命所系”,也深深掂出了這“六十七萬分之一”的分量。
李世濟老師的兩只放大鏡
李世濟老師連續擔任過八屆政協委員,有差不多四十年連任政協委員的經歷,是全國政協委員中資格最老的一位。這次我注意到,她開會時隨身帶著兩只放大鏡,把眼睛緊緊貼在放大鏡上,一字一句地認真閱讀會議文件。她的每次發言,都能引起大家的強烈共鳴。
李世濟老師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程派藝術的著名傳人。專工京劇青衣,12歲師從藝術大師程硯秋,她的程派藝術獲得了“小程硯秋”的美稱,是一位繼承程派藝術又有所革新創造的藝術家,所以又被冠以“新程派”的稱譽。其擅演劇目《文姬歸漢》《祝英臺抗婚》《鎖麟囊》《梅妃》《十三兩》等廣為全國觀眾喜愛,是一位泰斗級的京劇藝術大師。這次出席第十二屆一次政協會議,李世濟老師每天散會后都要回家去住,原因是他兒子十幾年前去世,留下兩個孫女需要她一手照料。李世濟老師四十多歲才有了自己唯一的兒子,2001年,這唯一的愛子不幸在一場車禍中罹難,時年二十七歲,拋下兩個女兒,一個剛三歲,另一個才過滿月。這兩個孫女是她一手帶大的,兒子去世后,老伴唐在炘受不住老年喪子的打擊,從此一病不起,臥病的老伴、幼小的孫女全賴她一人照料。四年后老伴去世,李世濟老師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一天天、一年年,把兩個孫女撫養到上了中學。
為了這兩個孫女,李世濟老師更多的時間不能出家門,有來找她學戲的外地學生,就住在家里,她耳提面命,培養了很多程派新秀。在這次政協會議上,看到已是八旬高齡的老人,每天在家與駐地、會場間往來奔波,大家無不為之動容。李世濟老師在十天會期內從沒一次遲到過,小組討論時,她總是早早就坐在會場上,那兩只放大鏡就放在手邊。
趙本山先生的快樂原則
新委員培訓開班第一天,由于大家還不熟悉,去人民大會堂集體乘車,互相之間說話不多。帽下花白頭發、綠褲子紅球鞋的趙本山先生第一個打破了車上的寂靜,站起來大聲說:大家都放松啊,別繃著,樂呵樂呵多好啊!一句話,車上氣氛立即活躍起來,滿車笑聲一片。
本山老師是個隨時能給大家帶來歡樂的人。他說:我是個農民,來自草根,我的服務對象就是老百姓,能帶給他們快樂是我最大的快樂。仔細想一想,快樂是多么重要的事啊!在聯組會議上,趙本山與郁鈞劍各自有一段關于“高雅藝術”與“草根文化”的發言,被網絡炒成二人唇槍舌戰的“激辯”,其實他們并沒有激烈的情緒,不過各抒己見而已。趙本山說:我是農民出身,來自于農村,所走的每一步都代表著草根,是一個草根文化的代表者。
趙本山是明星,每次去人民大會堂開會都會遭遇記者們里三層外三層的圍堵,每次他都給記者們抱拳打躬,有拉他合影簽名的也從不推辭。有記者問到他的提案,他說:我的提案是加快建設“美麗鄉村”,我對“美麗鄉村”的理解,就是穿得暖,吃得飽,能醫病,能養老,有文娛,風氣好,環境美,污染少。
小組會上他坦言,今后他會用更多的時間到農村去演出,為更多的農民帶去歡樂。選舉會上他被推舉為監票人,往那里一站,滿場的眼睛都在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