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里有個同事,過去對我畢恭畢敬,常來請教,每次都有小禮品相送。我也很賞識他,評職稱時,就利用評委會副主任的身份幫他晉升,成為最年輕的副教授。可后來,他慢慢和我疏遠了,再后來,干脆陌如路人。我很納悶,還是別人提醒了我:因為你對他沒用了。的確,因年齡緣故,我不再擔任評委,給他幫不上忙了。
我樓上住著一位建委官員,在任時門庭若市,常有人找他而敲錯我家門的,自然都提著大包小包,我不勝其煩,就在門口貼上名字以求清靜。后來,他退了,立刻變得門可羅雀,冷冷清清。我和他一起散步時,他長吁短嘆:世態(tài)炎涼啊,人一退就沒用了,現(xiàn)如今的人怎么這樣勢利!
是啊,許多人都在嘆息:如今人變得越來越功利、越勢利。有用與沒用,幾乎成了人們對萬事萬物的唯一取舍標準。
交友,要交有用的朋友,不交沒用的朋友。有一次,我和一個煤老板在一起吃飯,他大談交友經(jīng)。一是官員,靠其保駕護航;二是警察,交通違章、民事糾紛,靠其擺平;三是記者,干煤礦最怕出事故,記者朋友能幫咱捂住;四是醫(yī)生,交個醫(yī)生朋友看病方便,啥時候住院都有床位。他又問我:您是干什么的?我頓時“自慚形穢”,因為我對他來說是個無用的人。
讀書,要讀有用的書,不讀沒用的書。譬如《如何炒股》《職場36計》《計算機入門》《營銷108招》《公文寫作概要》等,都是有用的書,學了就能立竿見影,換成銀子或紗帽。反之,不教授基本技能的書,對掙錢升職應(yīng)聘沒有直接幫助的書,都屬于無用的書,如莎士比亞,尼采、薩特,李白、杜甫,孔孟、老莊,魯迅、巴金等等。
做事,要做有用的事,不做沒用的事。具體來說,就是要做來錢、揚名的事,結(jié)交權(quán)貴的事,有利“進步”的事,決不做無用功。以前,我所在機關(guān)以工代干,大家搶著打掃衛(wèi)生,表現(xiàn)好可以轉(zhuǎn)干;后來,這條路堵死了,誰也不去搶掃帚了,因為對轉(zhuǎn)干沒用了。也不能說大伙沒覺悟,畢竟無利不起早也是古訓。
不過,有用與沒用是辯證的。蘇格拉底被學生拉去逛羅馬市場,只見商品琳瑯滿目,應(yīng)有盡有。學生問他有何感想,他感嘆說:“我發(fā)現(xiàn)世界上居然還有那么多對我沒用的東西。”因為他只有簡單生活需求,在他眼里,得到一本好書比得到一堆珠寶要更有用。而不久前,長沙一個高中生居然為買蘋果機而賣掉了一個腎,因為在他看來,一套能在同學面前炫耀的蘋果機比他的一個腎還有用。
而且,所謂有用和沒用都是有一定對象的,對你沒用可能對別人有用,對自家沒用可能對社會有用。助人為樂,舍己救人,都是對自己沒用對別人有用甚至是救命的事,這個賬誰都很清楚,卻始終有人在干,且干得自覺自愿,這也就是社會能不斷前進的動因。如果每個人都以對自己是否有用而決定行動與否,“最美媽媽”就不會去接高樓墜下的孩子,“最美老師”就不會以性命來保護學生,“最美戰(zhàn)士”就不會三次沖進火海救人……
當然,培養(yǎng)有用人才,學習有用知識,培訓有用技能,發(fā)明有用產(chǎn)品,創(chuàng)造有用財富等,都無可非議,這里反對的是一切唯“有用”是舉,放棄所有“沒用”的東西,因為那容易使人急功近利,成為利益的機器。而如果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只剩下是否“有用”的考量與算計,做事除了賺錢生利,別的都因“沒用”而棄之如敝屣,那樣的社會將如荒漠一樣可怕,想想都讓人不寒而栗。
因而,時不時讀些“沒用”的書,做些“沒用”的事,交些“沒用”的朋友,雖無利可圖,但會使我們的心溫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