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有“好米”再“下炊”
漫畫:在中國首屆電視劇編劇論壇上,不少編劇直言不諱地指出,當下一些生活劇“苦情戲”居多,雖然這類劇收視率很高,但劇情很不合理。“三破一苦”、“細節虛假”、“盲目跟風”……人們已經總結出生活劇種種俗套。李曉宜繪
436部,1.47萬集,平均每部約34集,平均每天生產40余集,這是中國去年一年的電視劇生產播出數據,中國已毫無疑問地成為世界第一電視劇生產大國。在量的推進中,電視劇創作如何達到質的繁榮?
11月4日,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在坦桑尼亞召開新聞發布會,登陸坦桑尼亞國家電視一臺,用斯瓦西里語播出。一位中國駐非洲官員預測,將有一億非洲人觀看到這部反映中國家庭親情的電視劇。
2010年3月,《媳婦的美好時代》上星熱播,收視率一度居于全國同時段第一名。該劇也少有爭議地獲得了第二十八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3項大獎,其中“最佳編劇獎”將該劇編劇王麗萍由幕后帶到臺前。她用了兩年的時間創作了這部“沒有一個壞人,可以讓一家老小一起笑著看的戲”。
436部,1.47萬集,平均每部約34集,平均每天生產40余集,這是中國去年一年的電視劇生產播出數據,中國已毫無疑問地成為世界第一電視劇生產大國。“我國電視劇生產做大已經實現,下一步是如何做強,如何提升質量的問題。”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管理司司長李京盛表示。
繁榮電視劇關鍵在于編劇的創新能力
“我看到明年電視劇的報批,關于婆媳劇大概不低于10部,一部比一部生猛,題材相似度非常高,基本上你一個媳婦兒兩個婆婆,他一個媳婦兒三個婆婆,甚至他一個女婿,突然有三個丈母娘,總是試圖突破你想象力可以達到的地方。”在11月7日—9日舉行的中國電視劇編劇首屆(鄭州)論壇上,王麗萍說。
現當代題材、年代題材、古代題材,每一類題材都有大量的代表性作品不斷涌現,但在光鮮的數據背后,跟風、復制、翻拍、題材扎堆、互相抄襲,也是中國近一階段電視劇創作中不斷出現的問題。“沒完沒了的后宮,沒完沒了的勾心斗角”,“這年頭不是婆媳就是后宮,不是后宮就是偶像”,“繼年初引爆‘清穿’熱后,再度刮起熒屏‘唐風’”,網民對當下電視劇創作如此評價。
據媒體透露,電視劇編劇創作每一集作品的酬勞已經少則數萬多則數十萬,電視劇生產的資金和演員投入并不缺乏。“有那么多老百姓喜歡,有那么多制作機構和巨大的市場,現在是中國電視劇創作生產環境最好的時期。”李京盛表示,“實際上電視劇下一步的繁榮發展,關鍵看編劇的創新能力。”他同時認為。
“市場化帶來了浮躁現象,一些創作缺乏責任感和歷史感。但這種現象也不奇怪,這是必然要出現的現象,需要市場自身去調節。”中國廣播電視協會電視劇編劇工作委員會會長高滿堂說。對于跟風、扎堆等浮躁現象,他認為這是一個需要經歷的過程。“中央電視臺提供給我一份最近10年來的電視劇收視率排行,其中第一名是《大宅門》,而且《大宅門》的收視率到現在也沒有任何電視劇的收視率超過它。看來我們還是要努力的。”中國廣播電視協會電視劇編劇工作委員會副會長、一級編劇程蔚東說。創新和超越是當下電視劇創作中備受關注的話題。
生活中永遠有數不清的題材
從早年的戲說劇到現在的穿越劇、歷史架空劇,歷史題材電視劇創作中的新鮮走向,似乎表明編劇創新之路并未停止。“這兩年穿越劇紅了,穿越是什么穿越呢?就是勾心斗角、獲美得寶。”編劇史航說。架空劇則是忽略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從故事情節上吸引觀眾。
“曾有一個制片人找我,說你能不能寫一個陸游與唐婉的故事,他說你可以編一下,唐婉談過很多次戀愛,陸游會武功,我說我做不了,我過不了自己這一關。”王麗萍說,“我覺得我們鼓勵原創,應該是讓編劇走進生活,生活中永遠有數不清的題材,只是你所發現的和所站的角度會有不同。”
對于中國電視劇的創作生產水平,中國廣播電視協會電視劇編劇工作委員會副會長鄒靜之說:“中國電視劇水平在中國所有藝術形式中是水平最高的一種,它既經過了大眾檢驗,還要具有商業價值,而且也是相對真實的。”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學專業博士生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曾慶瑞也認為:“比較起來,我認為電視劇作品在傳播主流價值觀和社會評價上還是比其他藝術門類要好一些,因為電視劇的自我調節能力很強,電視劇批評比較強勢,有些問題能夠及時被關注。”
“我們的從業人員,我們的制作班底,在拍攝某一個題材作品的時候有些不夠專業,就是靠娛樂化去獲取收視率,這種現象是有的。”電視劇《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編劇劉和平認為。針對電視劇創作的相對良好局面,劉和平并不回避編劇創作中出現的問題。“提倡娛樂精神沒有問題,但把什么都娛樂化是錯誤的。”程蔚東認為。
什么是創作忽視的領域?“誰在為十幾歲的少年兒童寫作?誰在為社會變遷中的空巢老人寫作?誰在為廣大的一線產業工人寫作?誰在為反映當下農民的現實生活而寫作?我們都把眼光放在家庭倫理的時候,我們其實就關門了,把自己關在一個狹小的范圍里。”編劇彭三源說。電視劇創作既要有創新又不能以跟風和娛樂化訴求進行創新,仔細審視,有些領域確實是被忽視的。
用“真”用“心”贏得觀眾
電視劇創作既有從眾、跟風因素影響,也會受投資方影響,一部諜戰劇火了能看到后面跟從的一批諜戰劇。熒屏上出現的問題還需要熒屏內外共同去調節。
“一個劇作家,必須有理想、有情懷、有境界,因為他不是一個普通的手藝人。”高滿堂說,“我提出一個觀點,一部劇首先要有意思,也就是有藝術性,還要有意義,也就是有思想性。如果一部劇做到了這個統一,我覺得完全可以放開走市場,沒有什么可怕的了。”
“作為電視劇發展的管理機構,管理的主要任務是疏導、規范。我覺得我們管理的成熟也是堅持疏導型管理、規范型管理。”李京盛表示。電視劇創作需要編劇的成熟也需要政策的引導,同時要有播出平臺的支持。
“作為播出平臺,我們更體會到了自己肩頭沉甸甸的責任。因此,我們也渴求跟我們的各位編劇進行一種深入的、精良的合作,來讓我們能夠問心無愧地回答這個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共同找尋最稀缺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央視綜合頻道總監錢蔚說,“我們正在尋找一種真正能夠體現文化尊嚴的抵達方式,我們在研究央視本身和所有的地方衛視、所有的高收視劇的規律,所有的為百姓喜聞樂見的劇的規律,在力求把這些因素由感性、經驗,上升到理性和規律,能夠對我們創作產生正向的促進作用。”
針對當下電視劇創作現狀,高滿堂認為:“現在中國的電視劇,準確地說是大浪淘沙的過程,拍爛劇站不住,沒人買。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文化要走向大發展大繁榮,發展什么繁榮什么我們心里一定要有本賬,量的繁榮不是真正的繁榮,質的繁榮才是最終的繁榮。”中國廣播電視協會副會長張振華的呼吁代表了更多編劇的心聲:“我們的劇作家應該進一步地從‘真’開始,從‘心’做起。”用“真”和用“心”,電視劇創作才能最終贏得觀眾、贏得市場。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