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代會新代表的為藝之道
在第九次文代會上,出現了一些新面孔,他們是來自不同藝術門類的藝術家,是當今文藝界的生力軍。關注他們,關注他們的創作,就是關注未來的中國文藝。 ——編者
梁素梅:改革會讓劇團走得更好
梁素梅扮演《目連救母》中的劉青堤
“從藝32年,這是我第一次參加規格如此之高的會議。這是一次文藝界的盛會。參會對我的人生很有促進意義。”第19屆梅花獎得主、著名粵劇演員梁素梅代表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和喜悅。作為廣西僅有的3朵戲劇梅花獎得主之一,梁素梅不僅肩負著藝術創新的使命,還擔負著帶領南寧市粵劇團在文化體制改革的浪潮中生存和發展的歷史責任。此次參加文代會,梁素梅一方面來學習黨中央對文藝大發展大繁榮的指導精神,另一方面也帶著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前來向其他兄弟省區取經。
作為邊遠地區的戲劇工作者,參加第九次文代會這種全國性的大會,梁素梅感到自己能得到很大的轉變和提升。“廣西地區的戲劇能走進全國視野的機會特別少,更鮮有機會引起領導層的重視。坐在人民大會堂親耳聆聽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時,我的耳邊仿佛響起了號角,信心更加堅定。總書記的講話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給予文藝工作者很高的評價。相信總書記的講話必將激勵廣大文藝工作者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力量。”
角兒不是一日練就的,對梁素梅來說,更是如此。她雖打小喜歡粵劇,在進粵劇團之前,卻并沒經過系統的訓練。因此,梁素梅深知,要想在粵劇舞臺上站住腳,非得扒掉幾層皮不可。為了練就扎實的基本功,梁素梅每天起早貪黑,從不間斷。不久,梁素梅便成為粵劇圈新秀。梅花香自苦寒來,從藝23載之后,梁素梅大器終成,獲得中國戲劇最高獎項梅花獎。
最近,南寧市粵劇團創排的新劇《海棠亭》獲得了第12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這一成果振奮了梁素梅的心。作為一名奪得中國戲劇最高獎項的演員,她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培養人才上。“廣西有桂劇、壯劇、彩調劇、粵劇、邕劇,可惜的是我們總共只有3位梅花獎得主。而廣東已經有16位。相比來說,我們的差距還是很大的。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離不開培養人才。目前,我們在努力培養《海棠亭》的男主角。”多年來,梁素梅一直把“德藝雙馨”奉為自己從藝的最高準則。文化體制改革把演員、劇團推向了市場。劇團的競爭力需要得到提高,但同時,梁素梅也一直念念不忘,任何時候“德”依然是文藝工作者的行為標尺。
“我相信文化體制改革會讓劇團走得更好。”梁素梅說到這里,眼神透露出堅定的目光。身為南寧市粵劇團副團長,劇團的生存與發展都是需要她考慮的。多年來,她一直在奔走呼吁,希望引起領導的重視。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勝利召開和第九次文代會胡錦濤總書記高屋建瓴、總攬全局的講話,使她對未來充滿了信心。梁素梅認為,無論是人才的培養還是精品的打造都需要政府的支持,文代會的召開讓梁素梅很受鼓舞。
“文化體制改革勢必帶來更大的動力和更多的機遇。”而梁素梅自己便先產生了“梅開二度”的想法。從劇團的角度來說,梁素梅若能再次獲得梅花獎將引來更多的關注和領導的重視,進而有利于劇團的發展。從演員的角度來講,正所謂藝無止境,梅花獎是衡量一名戲劇演員的重要標準。“我想在首度獲得梅花獎的10年后,再次考驗一下自己的藝術功力。”這次“沖梅”也并非外人所想的“吃老本”,而是一次實實在在的重新開始。梁素梅將改變戲路,轉變表演風格。這次轉型還要源于一次表演。在今年為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獻禮之際,梁素梅改編歌劇《江姐》為粵劇版本,這場演出引來了領導和觀眾的高度評價。正是這次評價,讓梁素梅看到了自己的藝術潛力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梁素梅說,在文藝大發展大繁榮的春天里,任何一名文藝工作者都不能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只要有一絲可能,我都會努力沖刺,提升自己。”梁素梅如是說。(張成)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