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正劇《大風歌》:神州上下唱“大風”
▲ 難道我們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皇帝加后宮和文官武將玩權謀嗎?
▲ 一部成功的歷史正劇不僅要藝術地再現歷史,還要具備穿透歷史時空、打動今天觀眾的藝術感染力。
電視劇《大風歌》劇照
遠在8年前,我和有關同志談到歷史劇創作的時候,深為某些傾向憂慮。為此,由我出面邀請有影響的劇作家、評論家等齊聚香山,開了兩天關于歷史劇創作的研討會,在如下幾個方面達成共識:
其一,電視是受眾面最廣、影響最大的媒體,一切有責任、有良心的藝術家都應當自覺地利用電視平臺打造優秀的歷史劇,借以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
其二,時下,我們廣大的青少年普遍地不太了解傳統的優秀文化,不太了解祖國光輝燦爛的歷史,但又特別喜歡看“權謀”加“后宮”或戲說歷史人物的所謂歷史劇。再加上某些電視臺為利所驅,專播那些胡編濫造有所謂收視率的戲說劇,使得我們的孩子發出這樣的提問:難道我們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皇帝加后宮和文官武將玩權謀嗎?
其三,我們一致認為:精神的東西要靠精神去打倒,組織一批有分量、有水平的歷史正劇占領電視臺,向中外傳播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大家熱情洋溢,第一批劇目就是先從夏、商、周、秦、漢、唐、宋、元、明、清十大朝代中各選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寫成十部有史詩品格的歷史正劇,較為正確地反映我們偉大的古國文明。同時,還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改變電視屏幕上的某些內容。
我們這些“秀才”的設想是可愛的,然而也是極大地脫離現實的。一是沒有拍攝資金,二是沒有播出平臺,三是我們這些孤芳自賞的“秀才”只會說,不會做,也張不開嘴公關、求人——尤其是爭取領導的幫助。然而,就在我們艱難地組織實施這項創作計劃的時候,一些有錢、有權、有平臺的人就把我們的“創意”變成了現實,把一批又一批打著“歷史正劇”旗號的戲搬上了電視屏幕。對此,我無可奈何地笑了笑,只好宣布收兵、罷寫。
兩年之后,令我驚訝的是,李碩儒先生和張偉佳女士卻如期完成了電視劇《大風歌》的文學劇本。更令我震愕的是,在電視臺限播歷史劇的今天,他們又自籌資金拍成了42集電視連續劇《大風歌》!
電視劇《大風歌》從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定都長安始,一直寫到漢文帝去世,前后長達近半個世紀。從戲劇結構上說,前面的內容是全劇廣義上的序幕,后邊才是《大風歌》的戲劇主體。作為廣義上的序幕,以簡潔的筆法寫出劉邦就像是歷史上所有開國皇帝那樣,不僅是馬上得天下的軍事統帥,而且還是馬上治天下的君王。為了安定天下,他先派陸賈南下撫慰南越王趙佗,繼之是御駕親征北方的匈奴;一俟南北邊防初步平穩,遂又劍指內部,與妻子呂后合謀處理掉了功高蓋主或準備謀反的韓信、英布、彭越等七個異姓王。為了建立牢固的劉氏王朝,遂又冊封了六個子侄為王。劉邦去世之后,呂后又利用手中的權力妄圖變劉氏王朝為呂氏天下。呂后死后,握有實權的劉姓王和軍功老臣聯手又發動“誅呂”之戰,緊接著劉姓王又開始爭帝位之戰。簡而言之,大漢王朝的天空飄動著腥風血雨!
遠離帝都長安的劉恒深知國脈虛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因此,他受封漢文帝之后,采取政治、軍事的手段平定內亂外患,大刀闊斧地實施與民休息的治國之策,大漢王朝很快就初露“文景之治”之端倪。這就是電視劇《大風歌》的內容主體。
歷史真實是藝術真實的基礎,也是劇作家創作歷史正劇的生命所依。時下電視屏幕上泛濫成災的所謂戲說劇就是遠離了歷史的真實,隨意地按照自己的意愿不負責任地胡編濫造。更有甚者,某些只認錢、不要良心的大小“文人”為了所謂收視率——或應和某些追逐經濟效應最大化的電視臺,竟然有意觸碰——甚至解構中華民族的道德底線,堂而皇之地歌頌敵人、漢奸!然而,由李碩儒先生、張偉佳女士編劇的《大風歌》是一部歷史正劇,較為真實地反映了西漢初期近半個世紀的歷史。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二位劇作家的藝術視野深邃,且站在了西漢初期的歷史制高點,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地審視劇中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因此,他們筆下的《大風歌》既有著詩情畫意的抒情,又有著氣蘊凝重的歷史感。在我看來,歷史正劇《大風歌》將使觀眾——尤其是我們的孩子看后不僅能了解這段繁雜的歷史原貌,而且還能在觀賞《大風歌》的審美愉悅中得到傳統文化的陶冶。
一部成功的歷史正劇不僅要藝術地再現歷史,還要具備穿透歷史時空、打動今天觀眾的藝術感染力。這就要求我們的劇作家不僅僅是簡單地為還原歷史去寫歷史正劇,相反是有意地為了觀照、呼應今天的現實生活去創作。在這方面,《大風歌》為我們做了有益的嘗試。請看:
該劇為了描寫漢文帝革舊鼎新,花了很大的篇幅去觸碰各種龐大的利益集團,一些曾有功于朝廷的新老權貴居功自傲,耽于享樂,于是斗富、攀比之風日甚一日,高官厚祿者竟然互為攀比宮殿、墓地、車騎……一句話,他們擁聚長安、倡行奢靡之風,搞得帝都昏天黑地,有良知的人們望而生畏,只有搖首喟嘆!今天的觀眾看到此處,一定會很自然地聯想到:我國雖然自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上取得了輝煌的戰績,但在精神文明的建設上卻出現了一些問題,如道德和文明日下,理想和信仰缺失,一些高衙內式的富二代橫行城垣鄉里,無惡不作;一茬又一茬大小貪腐屢禁不止,等等。當我們的觀眾看到《大風歌》中的漢文帝大張旗鼓地興利革弊,整治社風的時候,他們也會自然地想到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有理由相信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將會出現一片全新的氣象。
該劇為了展現漢文帝的歷史功績,還濃墨重彩地寫了他和人民的關系。例如:為了表現漢文帝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竟然為鰥寡孤獨的老人頒“賜老法”;為了繁榮商業,促進貿易往來,頒令廢關傳;為了彰顯人權,讓犯法者改過自新,他還頒令廢肉刑,以致譜寫出緹瑩代父告御狀、名醫淳如意得以平反昭雪的千古名劇等。我想觀眾看到這些畫面的時候,一定也會在心中引起很大的波瀾!
該劇為了全面地塑造漢文帝的藝術形象,重點寫了他提倡舉薦人才,大膽啟用年輕的儒生賈誼、晁錯等,對于無才的皇親國戚——甚至是太后的弟弟長君、少君,也絕不給一官半職。像有功之臣且有恩于漢文帝的薄昭在家鄉仗勢欺人、搶奪百姓的地產大興土木,怒殺狀告他的官員陳顯等劣跡深惡痛絕!為振朝綱,嚴肅法紀,他毅然將薄昭賜死。就說他在彌留之際吧,還叮囑薄葬。再看看今天一些貪官污吏大修祠堂、大搞迷信、大辦紅白喜事等行為,真是汗顏啊!
評判一部歷史題材戲劇的成敗得失,不僅是要看主人公塑造得是否完美,更重要的是還要看主人公的思想內涵有無新意。按此標準衡量歷史正劇《大風歌》,說它成功是不為過的。
另外,歷史正劇《大風歌》的二度創作是嚴肅的,演員陣容又多為實力派演員,他們給該劇添了不少彩頭。
即將于12月17日在中央電視臺八套隆重推出的歷史正劇《大風歌》,令人期待,讓我對主創們敢為天下先的膽識深表敬意!
我堅信神州上下唱“大風”的時日會很快到來的!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