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臺灣電影 從未離我們這么近
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劇照
日前國臺辦宣布將進一步推進兩岸廣播影視界的合作交流,積極鼓勵兩岸影視制作機構參與合拍劇制作,并繼續歡迎臺灣演藝人員來大陸發展,參與制作相關廣播影視節目。因此,臺灣電影《翻滾吧!阿信》在大陸的上映,引起了人們的格外關注。
隨著12月9日起《翻滾吧!阿信》在大陸各大影院的公映,以及《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確定將于明年1月在大陸公映,臺灣電影再次走進了大陸觀眾的視野。此前的11月30日,國臺辦宣布將進一步推進兩岸廣播影視界的合作交流,積極鼓勵兩岸影視制作機構參與合拍劇制作,并繼續歡迎臺灣演藝人員來大陸發展,參與制作相關廣播影視節目。因此,臺灣電影《翻滾吧!阿信》在大陸的上映,引起了人們的格外關注。近年來,臺灣導演朱延平與大陸制片方合作拍攝的《大灌籃》《刺陵》《大笑江湖》等商業電影令觀眾熟知,而鈕承澤、林書宇等臺灣電影的新生力量今年起也相繼受邀與華誼兄弟展開深度合作……臺灣電影,從未離我們這么近。
很多影迷都無比懷念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臺灣電影。那時候,侯孝賢、楊德昌、王童、蔡明亮是臺灣電影的同義詞,《光陰的故事》《悲情城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愛情萬歲》向世人展示著寶島電影濃郁的藝術氣息。然而時過境遷,大師們或已逝去,或已隱退,或已轉型,曾經盛極一時的臺灣電影在近十幾年中幾經沉浮,最低潮時年產影片數量竟不及10部。
2008年,《海角七號》在臺灣獲得超過5億新臺幣的票房收入,成為臺灣電影走向復蘇的起點。在隨后的3年時間里,《囧男孩》《艋舺》《雞排英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等影片相繼誕生,一批年輕的創作者也隨之浮出水面。鈕承澤、魏德圣、林書宇等新銳導演在延續了臺灣電影慣有的人文寫實傳統和青春成長題材的同時,摒棄了前輩電影大師們過于自我化的創作手法,盡量在保留藝術氣息的前提下使影片更具商業性和可看性。
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所副所長趙衛防看來,臺灣電影多具有濃郁的“文化在地性”,他闡釋道:“臺灣電影里經常出現的‘西門汀文化’、‘艋舺文化’,以至于《賽德克·巴萊》中表現的臺灣原住民文化,都是在臺灣地區‘在地文化’的語境中存在的。”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系副主任王海洲也認為,臺灣電影的地域特征比較明顯,一些橋段、隱喻、笑料都是臺灣地區所特有的。“比如,臺灣電影中常常為了彰顯文化多元而出現國語、閩南語、客家話甚至日語等多種語言的混雜特征,這也正是其特殊之處。”王海洲表示。
正因為強烈的“在地性”,臺灣電影要贏得大陸更廣泛的觀眾認可,需要進一步調整策略。“臺灣電影想在大陸取得更好的市場成績,就必須升華到中華文化的大格局之中。只有制作出能夠面向整個華語地區觀眾、具有文化共識的作品,臺灣電影才會取得更大的商業成功。”王海洲這樣認為。趙衛防則指出:“朱延平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近幾年他在大陸相繼拍攝了《大灌籃》《刺陵》和《大笑江湖》三部影片,演員從周杰倫、林志玲到趙本山、小沈陽,一部比一部符合大陸觀眾的審美需求,因此去年賀歲檔《大笑江湖》成為票房黑馬也就不足為奇了。”擔任臺灣兩岸電影交流委員會秘書長的段存馨曾多次來到大陸進行文化交流,對兩岸電影的發展現狀十分熟悉,在談到這一話題時,她表示,臺灣電影與大陸觀眾在生活經驗的溝通方面有著廣闊的推廣空間,兩岸創作者在策劃影片時,應更多地選擇能引起兩岸文化共鳴的題材。
11月初,臺灣導演林書宇執導的《星空》在大陸上映,而另一位臺灣導演鈕承澤為明年情人節檔期拍攝的影片《LOVE》也已進入后期制作階段,這兩部影片有著共同的出品方——華誼兄弟。對此段存馨表示,“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簽訂,對于加速、深化兩岸電影的交流與合作起到了極大的作用,鈕承澤、林書宇等青年導演來大陸拍攝電影,不但能讓大陸觀眾有機會欣賞臺灣青年電影創作者的優秀作品,也能使臺灣青年電影人在與大陸電影制作、發行等團隊合作的過程中,對大陸電影產業形態產生更為清晰的認識與體悟,可謂獲得了雙贏的結果。未來兩岸優秀的電影人必將進一步集思廣益,并且創作出更多優秀的華語電影。”
而在此之前,臺灣演員早已成為大陸電影中的常客。在近期上映的《觀音山》《大武生》《夏日樂悠悠》《巨額交易》以及尚未公映的《血滴子》《搜索》等熱門影片中,我們都能看到臺灣演員的身影。從早期的周杰倫、王力宏、吳尊、陳柏霖、徐熙媛、林志玲,到最近的阮經天、彭于晏、藍正龍、趙又廷,以青春陽光、外形靚麗著稱的臺灣演員不僅為大陸電影市場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更為大陸電影造星機制提供了絕佳的范本。
除了導演、演員等人才層面的合作,大陸與臺灣電影的交流理應走向更深的層次,而兩岸電影文化的溝通無疑是最為重要的。“大陸觀眾要通過臺灣電影知道臺灣觀眾的喜好,臺灣觀眾也要通過大陸電影了解大陸觀眾的審美趣味。長此以往,才能帶動兩岸觀眾審美趣味的互融,并為兩岸電影的深層合作打好基礎。”趙衛防表示。而在王海洲看來,兩岸影人應當從文化共識的角度去策劃、制作合拍片:“比如歷史劇,對于漢唐等中華文化輝煌時期的文化氣象,兩岸的中國人是有很多共識的。我們應該從這樣的角度出發去制作電影,把兩岸的電影創意人才聚集在一起,拍攝一些能夠引起兩岸觀眾文化共鳴的電影作品,應當是目前比較有操作前景的合作途徑,而且這種合作也有助于推進兩岸之間的文化認同。”
電影《雞排英雄》劇照
電影《海角七號》劇照
(編輯:孫育田)
· | 臺灣電影將首度實現兩岸同步公映 |
· | 青澀朦朧的青春物語——評臺灣電影《寶米恰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