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禁拍“爛劇” 最好由市場說了算
日前,北京市廣電局政策法規(guī)處處長、首都影視產業(yè)聯(lián)盟秘書長李偉透露,明年將啟動成立聯(lián)盟的專家評審機構,該機構將負責第一時間審核劇本,“爛劇本”將不予投拍影視劇。(相關報道見華西都市報)
廣告學上有這種說法:廣告比連續(xù)劇好看。禁止在電視劇中插播廣告的規(guī)定出臺后,有網(wǎng)友不無調侃地說,應該是“禁止在廣告中插播電視劇”。這些都很形象地說明了,在商業(yè)利益驅動下,熒屏充斥的爛劇已極大擠壓了人們收視娛樂的空間。影視產業(yè)聯(lián)盟啟動專家評審機構,正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從某種意義而言可謂大快人心:從源頭杜絕低質劇本拍成影視劇,既能使人們文化生活得到保證,又能避免重復拍攝,浪費更多社會資源。
不過大家都知道,凡事過猶不及。成立評審機構初衷盡管很美好,但當制度設計難以順應實際需要時,就很容易留下可供鉆營的緩沖空隙,造成權力、資本的相互勾搭,從而演變成事實上的“評審”壟斷,給專家制造尋租的土壤。因此,與其將審核“爛劇”的權力賦予專家評審機構,還不如將淘汰“爛劇”的權力交還給市場。由觀眾通過自主選擇來實現(xiàn)優(yōu)勝劣汰,讓被稱為“萬惡之源”的收
視率真正發(fā)揮作用,指揮劇本拍攝的方向和成為評判劇本好壞的標準。
各司其職,恪盡職守是現(xiàn)代行政體系中,對相關職能部門的基本要求。任何超越職能范疇的舉動都可能遭到詬病,也只有依法行政依法行事,讓市場主導影視產業(yè)的發(fā)展方向,才能避免“好心辦壞事”的亂作為,以及“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不作為。當然將影視劇交給“無形之手”的市場,并非就是包治熒屏百病的良方。作為主管部門,還應切實行動起來,運用法律賦予的權限對市場進行適當干預修正。比如,審查影視劇中涉及的法律禁止和有違道德的內容。
讓市場的歸于市場,讓行政的歸于行政。劇本好壞的界定標準,不應該由行政部門說了算,也不應由少數(shù)評審說了算。而是應該由市場資金流向說了算,由觀眾說了算。否則,熒屏跟風的虛假繁榮,可能嬗變成迎合少數(shù)專家口味的另一種怪象。經(jīng)濟學家弗里德曼曾說:花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既講節(jié)約,又講效果。因此,要讓真正的“爛劇”被熒屏流放,關鍵還在于增加拍攝“爛劇”的成本。畢竟資本尤其是“自己的錢”是逐利的,在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時,形成劣幣驅逐良幣就成了偽命題。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