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電視劇真名的“雷區”能不能踩?
電視劇《蟻族的奮斗》因為主人公中國農業大學畢業生的身份,引發了一系列的爭議,也引起了人們的深思——
當在電視劇上看到發生在江城市的故事,可是偶爾經過的汽車車牌卻告訴觀眾,這發生在上海,觀眾還是稍微覺得有點分裂。這是在涉案題材電視劇中常用的手法,可觀眾常常疑惑,為什么中國電視劇里經常出現些并不存在的城市名?相比起來,《紐約大爆炸》就過癮多了。近期,電視劇《蟻族的奮斗》惹上的麻煩就能告訴大家為什么。
電視劇《蟻族的奮斗》講述了一群在北京工作的“蟻族”群體的奮斗歷程。與許多電視劇“虛構”高校名稱不同,該劇直接使用了“中國農業大學”這一校名。電視劇第一集中,男主人公趙榮生自稱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沒處住,沒有工作,沒有女朋友。電視劇中還有“可上了一個農業大學,誰要他”、“我上農業大學,那純屬是誤會”等臺詞。
2月21日晚,在中國農大食品學院報告廳舉行的一場“名家論壇”上,有學生提出了關于《蟻族的奮斗》中涉及農大臺詞的問題。主持該論壇的農大校長柯炳生表示農大要“大氣地回應”,積極消除不利影響,“他們第一不了解農大,第二講的根本不是事實”。他希望全體農大學生不要受此影響。農大黨委宣傳部負責人還以“答學生記者問”的形式做出回應。該負責人表示,電視劇《蟻族的奮斗》使用了農大的真實名稱,虛構出一個就業困難的農大畢業生,編導人員的做法是輕率和充滿偏見的,學校要求有關方面立即進行改正。
《蟻族的奮斗》的編劇吳牧耘表示,由于自己的父親曾經考上農大,她獨有的情懷,讓她選擇了這個背景。其實她沒有任何惡意,反之是有一種希望走出校門的學生學以致用的愿望。她更加感謝農大柯校長的大度,他說“實力證明一切”,這正是她在劇中想要表達的。該劇的導演戴冰也表示,“劇中的主人公趙榮生山東沂蒙山人的身份設定源于我是山東人,因此我了解那里的土地和民風,能更準確地表達創作思想。對于為何設定榮生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我說明下:他年幼時,父親去哈爾濱打工,后來留在了繁華都市,母親對于父親舍棄貧困家鄉的行為一直耿耿于懷,誓要把家鄉建設成富裕的地方。母親含辛茹苦地培育榮生,定要把他送進中國農業大學,希望他用先進的科學知識建設家鄉。可榮生選擇留在北京,奮斗過程中經歷了失業、失戀甚至是自我迷失,幾番浮沉后終于明白了自我價值,使之學有所用、學有所為。劇中對農大的‘詆毀’根本不存在,當你看完了解劇情后,會為你是農大的學生感到欣慰。”
就是這么一部電視劇讓很多觀眾大叫真實,也隨劇中不斷尋找自我價值的趙榮生、虎一帆、馮大寶歡樂悲傷。有觀眾在微博上發言,對中國農大師生的強烈反應,“感到詫異又可笑。首先,趙榮生母親是沂蒙山農民企業家,把夢想強加到兒子身上讀農業大學的行為也十分合理。趙榮生的執拗、堅持、重情重義,是絕對的正面特質,可以從中汲取正面的力量。以趙榮生這樣的人為榮吧!北大就沒有失業的嗎?三流院校就沒有成功的嗎?都沒有絕對的。如果堂堂中國農業大學的學生就這么點自信,那我倒覺得給你們學校抹黑的不是趙榮生。”這位觀眾對這一事件的點評入情入理,也從側面反映出觀眾的心聲:文藝創作中在使用真實名字時,真的應該有那么多的禁忌嗎?
專家觀點>>
不要對號入座
曾慶瑞(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很多藝術作品里,都用過真實的校名,電視劇《鋼鐵年代》也用了鞍鋼的真實名字。沒有規定說不能用真實的名字。一個單位的名稱代表的只是一個故事發生的環境、背景。電視劇演繹的人物、故事都有生存的環境,這個環境可以是虛的也可以是實的。只要這個實的沒有對學校造成名譽上的傷害,只是用它讓整個電視劇顯得更真實,我認為是可以的。現在大家都很謹慎,這是不太正常的,因為故事不能發生在真空里。現在很多電視劇中具體的學校或是具體的城市名稱都用一個假名。像我們在一些涉案劇里經常看到濱海市,其實觀眾能看出來是在上海發生的故事。如果使用真名會導致法律糾紛的話,的確可能造成對創作的束縛,創作者可能會無所適從了。這是不應有的一種干涉。當然如果具體到某一個單位會更敏感一些。例如,電視劇中稍帶一點負面的東西這會不會涉及到單位領導的政績問題。現在有批評、批判的內容時,不要自己對號入座,不然對文藝批評功能是有害的。
社會應該寬容豁達
趙彤(中國視協理論部主任):
在電視劇中提到真實的校名可能是植入廣告,此外還有兩種情況:一是可能編劇是農大畢業的,但可能對學校不太滿意,借作品表達一種情緒。二是創作者想追求一定程度的紀實色彩,是一種語意修辭。對于在作品中能不能在無傷大雅的情況下用真實的校名,我想校方有點雅量的話是可以的。不要演變成對真實單位的攻擊。社會對電視劇應該有個寬容豁達的態度。當然,在藝術作品中不用真名真姓也可以。魯迅先生創作的《阿Q正傳》里面的環境都是虛構的,不能因為里面沒有用真實的地名和人名,就否認《阿Q正傳》的現實意義。有時候哪怕是用真名真姓,寫得虛的話,也不會有現實價值。現實主義是一種風格,追求多大的紀實色彩是另一個問題。現在有一種社會背景,我國法律體系不斷完備,人們對自己的名譽也日漸重視,沒有任何一個單位愿意與負面的東西沾邊,是社會輿論場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社會文化心理,是可以理解的。
需要創作者把握
唐大年(編劇、導演):
有時候我也會有所顧忌不使用真實的名稱,但我覺得不用反應這么大,不是說有一個出路不好的畢業生就說明學校特別次。成熟一點的創作者可能會想到用一個真實的校名會引來不必要的扯皮。你寫一個某市某局長的什么事時,如果用真實的市名,就可能有麻煩。但如果對環境有一定的認識,寫點真實的東西點點名也沒什么。這需要創作者自己去把握。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