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霞:中國民樂走向世界需要低音群體改良
相比西洋管弦樂隊,中國的民族樂器普遍個性強,高亢、明亮,民族樂器缺乏整體的融合度,致使我們對音色、音量的平衡性要求更高,我們需要根據民族樂器的特性加以改良和拓展,使之更符合中國情懷的表達。
中國的民族管弦樂隊主要是以漢族樂器為主體。數十年來,經歷了多次樂器的改革,無論在形制還是在音色挖掘上日趨完善(分吹、拉、彈、打四個聲部),特別是彈撥樂群體相比西洋管弦樂隊特色鮮明。相比西洋管弦樂隊,中國的民族樂器普遍個性強,高亢、明亮,民族樂器缺乏整體的融合度,致使我們對音色、音量的平衡性要求更高,我們需要根據民族樂器的特性加以改良和拓展,使之更符合中國情懷的表達,目前的最大問題是低音聲部,主要包括弦樂的低音和管樂的中低音群體。
雖然中央民族樂團以及其他相關團體、人士曾經對此類樂器的改良和改進做過努力,但由于研發團隊和個人缺乏財力物力的保障以及科學的技術支撐與實踐的溝通對接,低音群體至今尚未在音質和共鳴上有大的突破(外形上有多種樣式,有些是根據樂器的特性歸類,有的則是根據外形的統一性延伸,比如拉阮)。但重要的藝術活動依然會選擇大提琴和貝斯。在一些外事演出中常令人困惑:用大提琴、貝斯,會顯得不夠中國,用現有研制的樂器——拉阮,除了外形上的不同,其音量、音質上存在的差異比較突出。
因此,希望批準由中央民族樂團融合各方優質資源組建樂器改革小組,將科技和藝術、數據和技藝有機結合,改良研制適合中國樂器特性的低音群體。
中央民族樂團是文化部直屬的國家級院團,具有示范性、標志性和引導性。數十年來,樂團在黨和政府的支持關懷下不斷地積累提升,擁有一批高水準的演奏人才,是國內外有實力和影響力的一流團體。樂團除了在國內成功舉辦多種形式的音樂會以及參與國家級的重大藝術活動,還積極參與對外文化交流,如第23屆奧林匹克藝術節、中華文化美國行、中法文化年等。無論是在美國卡內基音樂廳還是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無論是在薩爾斯堡藝術節還是在“中俄睦鄰友好條約簽署十周年”專題音樂會上,都讓世界另眼看待矚目中國!
作為業界的領頭雁,中央民族樂團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完善中國民族樂隊的編制、樂改,是中國音樂人的目標和任務,我們有能力、有理由向更大的世界范圍推廣中國的民樂藝術。
(吳玉霞 全國政協委員)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