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音樂學院聲歌系教授吳碧霞表示—— 文化“走進去”還需“混搭”
近年來,文化“走出去”一詞叫得頗為響亮。無論國家相關部門、文藝界還是文化企業,在這方面都給予了高度重視,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令很多有才華的中國藝術家和優秀的中國文藝作品走出國門,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不過,這其中也不乏遭受到影響力有限、效果不理想的境遇。我們的文化“走出去”了,但真正“走進去”了嗎?有多年留學經歷和豐富海外演出經驗的吳碧霞給出的答案是:文化“走進去”還需“混搭”。
通過市場運作或是官方支持,當前,舞劇、歌劇、雜技、魔術等各藝術門類的中國作品隨著越來越多的機會被國外觀眾知曉,尤其是音樂界一些大腕乃至新秀都紛紛登上了世界極具號召力的國際舞臺,為中國藝術家塑造了非常積極正面的形象,博得了國內、國外兩個滿堂彩。但在頻繁演出中,業內人士也發現,一些民歌、戲曲、曲藝等傳統藝術形式對于“老外”來說,接納起來有時還不是很順暢。另一方面,文化跨區域傳播的成功案例,像《功夫熊貓》《花木蘭》這類蘊含中國哲學思想和人文觀念的題材,全部是貼著“美國電影大制作”的標簽,卻與中國人無關。究其原因,吳碧霞認為,這是因為中國文化機構和企業缺少現代先進文化理念和高水準的實踐操作能力,“我們要把自己的好東西展示出去,甚至讓別人能夠理解其中的核心內涵,往往需要的是簡單明了的美,這樣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才會一目了然地看懂”。
談及剛剛開啟全球巡演之旅的中國三大男高音,吳碧霞給予了肯定。她說,這是用通行藝術語言與世界舞臺對話的一種嘗試——借用“三大男高音”這個西方音樂概念和高難度專業技巧的西方音樂作品,再讓西方觀眾在演出中來傾聽中國歌曲,感覺就不一樣了。吳碧霞告訴記者,她自己在國外的演出也通常是“混搭”著進行,唱一首外國歌接下來是一首中國歌,或者是上半場主打外國經典作品、下半場演繹中國優秀曲目,“這樣效果很好,即使他們聽不懂中文,但經過熟悉的外國作品的鋪墊,打破了最初的隔膜,在此基礎上靜下心來欣賞中國作品也就并非難事了”。
你經意或不經意,文化的差異就在那里。因此,想要讓外國人了解進而喜歡上中國文化,就不可避免地要拿他們的東西說事。“我在留學時曾有意識地了解外國公眾對中國文化的認知程度,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對中國的印象較為簡單,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也相當膚淺,對于中國文藝作品欣賞起來還是很有難度的。”有鑒于此,吳碧霞認為,中國文化要“走出去”,更要“走進去”,有了藝術的“混搭”,還要有運作的“混搭”。這就迫切要求在這一領域展開藝術產業經營,“作為我們藝術家來講,往往只能投身于藝術創作本身,一般沒有精力和能力再去研究文化的傳播問題”,她認為,既對文化藝術本體有深刻理解,又能把握國際視野經濟動向,并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的人才,是目前中國文化項目拓展海外市場的關鍵所在。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