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民間藝術成為濰坊亮麗的文化名片
楊洛書向觀眾介紹楊家埠年畫的歷史 張樂青 攝
學生一絲不茍地創作作品 張樂青 攝
“咱們濰坊的民間藝術太豐富了,濰坊風箏、年畫、泥塑、面塑、陶藝、紅木嵌銀、布藝玩具、剪紙、藝術葫蘆、刺繡、草編、黑陶、木雕、核雕、五金工藝等等,應有盡有,已經成為濰坊亮麗的文化名片。”第二屆中國畫節·中國(濰坊)第五屆文化藝術展示交易會近日在山東省濰坊市隆重舉行。在交易會現場,濰坊市文聯主席、黨組書記孫淑芳一說起濰坊的民間藝術來,就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打開了話匣子。
充分展示濰坊特色的民間藝術文化
作為山東省的重要文化節會,中國(濰坊)文展會通過展覽交易、合作交流、論壇研討等系列活動,打造了文化互動平臺,培育了文化市場,提升了當地文化品牌。本屆文展會主要設置了十大板塊進行展示和交易,作為文展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濰坊市文聯主要負責的民間藝術精品展區共設展位87個,涵蓋40多個民間藝術門類。共有70多名民間藝術家參展,其中國家級民間藝術大師、杰出傳承人20余位,省級民間藝術大師、杰出傳承人30余位。本次民間藝術精品展鄉土特色濃郁,充分展示了濰坊特色的民間藝術文化。展覽既有作品展示,又有現場表演,讓觀眾充分領略了手工藝原創過程和它的神奇魅力。
已經85歲高齡的濰坊民間藝術大師楊洛書不顧年事已高,專門來到展區現場。作為楊家埠木板年畫同順德畫室的第19代傳人,楊洛書榮獲“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民間美術大師”等稱號。他的身邊不一會兒就圍滿了觀眾,老人非常細心,認真地為大家講解著楊家埠年畫的歷史和特點。很多觀眾說,來展區就是為了看楊洛書來的,他可是咱們濰坊國寶級的人物啊!
民間藝術家張殿英、張運祥父子的濰縣年畫展臺也擠滿了人,一打聽,原來是觀眾們爭睹張運祥特地展出的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年畫新作。《山東濰縣年畫》畫冊是張運祥近十年來搜集、整理、翻刻清代、民國、現代及新創作的濰縣風格的木版年畫,系統地還原了濰縣年畫的發展脈絡,較好地解決了傳統年畫跑色不易長期保存的難題,全面恢復了傳統濰縣年畫的歷史面貌。觀眾們對于他的新作給予了充分認可,一位觀眾說,前幾年誰家里要是掛年畫,會被說“老土”,現在不一樣了,拿一張張運祥的正宗濰縣年畫掛家里,一定會讓人羨慕,感覺倍有面子!
山東華藝雕塑有限公司董事長、著名雕塑家傅紹相憑借表現農村風情的群組陶藝作品《百子鬧鳶》,在2011年“泰山文藝獎”評選中榮獲一等獎。今年他們為文展會量身定做了大型陶藝民俗情景組合群雕《鬧元宵》。該群雕長6米,寬3米,由80個場景和單體構成。以獨具特色的濰坊地域風情和人文歷史,結合民間藝術,以弘揚民俗元宵文化為主線,采用陶藝的表現手法設計制作。群雕刻畫得細致入微、栩栩如生,具有強烈的民間藝術氛圍,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正月十五鬧元宵的風土民情,儼然一幅立體的《清明上河圖》。
濰坊號稱風箏之都,風箏久負盛名。在展區現場我們找到了濰坊風箏傳承人之一楊紅衛。她的祖父是“濰坊風箏王”楊同科,楊紅衛是濰坊風箏非物質文化遺傳第三代傳承人,是少有的風箏制作掌門人。她的風箏選料采用正宗江浙真絲絹,手工繪制而成,美輪美奐,讓觀眾們贊嘆連連。
有著“中國十大神剪”之一美譽的剪紙藝術家范云是地道的濰坊人,她在繼承傳統剪紙藝術基礎上,融合裝飾設計技藝,大膽創新,在樹葉上剪出了新天地。本次文展會上展出了她的“樹葉剪紙系列”作品。更為可喜的是,在展會現場她特意率領小弟子們展示了剪紙絕活。
小藝術家顯專業范兒,民間藝術后繼有人
剪紙展示區里,濰坊市濰城區望留中學的幾位學生正在有模有樣地進行“創作”,雖然周圍人聲嘈雜,但小藝術家卻沒有受到絲毫干擾。雖然年紀只有十三四歲左右,但一張張小小的紅紙在他們的手中就像變戲法一樣,逐漸變得內容豐富、生動,充滿趣味,雖然作品還稍顯稚嫩,但他們舉手投足之間卻很顯專業范兒,可見有名師指點,并且下了很大功夫。據了解,剪紙課程貫穿該校的初中教育,剪紙已經成為學校的一個品牌,對于孩子們來說已經融入到了他們的日常生活當中。
濰城區向陽路小學的孩子們同樣給觀眾們帶來了驚喜,展區現場的桌面上擺滿了做好的面塑作品,五顏六色、形態各異、別具匠心,這些都是該校小學生們的杰作。面塑藝術被稱為“立體的畫,無聲的戲”,是中國民間藝術精粹中的奇葩,它的魅力不僅在于它是我們獨有的民間藝術形式,還在于它悠久的歷史,作為一項藝術它已經被傳承了兩千多年。為了傳承這一藝術奇葩,同時也為了提升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向陽路小學開設了“面塑”特色課程,讓學生全面系統地學習“面塑”知識。經過幾年的學習與發展,孩子們獲益匪淺,同時也讓藝術的種子在他們心里扎下了根。
“沒有想到這些小孩子這么有耐性,這么有本事!以前我覺得會民間藝術的一般年紀都比較大,至少四五十歲是有的,這么點兒的小孩就迷上了民間藝術,說明它還真有魅力。”文展會現場,來自濰坊坊子區的張大爺興致勃勃地看孩子們表演,非常感慨。老張的話很有代表性,孩子們無論是剪紙還是做面塑,完全一副心無旁騖的樣子。可觀眾們七嘴八舌,有的觀眾說,這不賴,回去之后讓自己的孩子也學學,有的干脆問老師,你們學校搞不搞培訓班,收不收其他學校的孩子。看來,文展會上這群孩子們的精彩亮相給了大家關于民間藝術更多思考,同其他藝術一樣,民間藝術從來都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要想傳揚下去,必須從孩子們抓起,把民間藝術融入到孩子們的生活中,讓他們真心喜歡,把藝術傳承當成習慣,相信民間藝術的魅力會因此而永盛不衰。
民間藝術品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最貼近人民群眾精神生活,是人民群眾最為喜愛的藝術形式。孫淑芳表示,濰坊的民間藝術在肥沃的鄉土中生長,乘著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春風,在繼承中發展,在學習交流和創新中提升。老一輩民間藝人創作活力不減當年,新一代藝人虛心好學,創作成果豐碩。此次文展會給民間藝術家提供了一個展示平臺,尤其是現場的藝術展示更讓廣大觀眾見識了他們的風采,我們就是想通過這樣的活動,展示一個活態的民間藝術,讓濰坊人民認識、了解自己身邊的民間工藝,并進而喜歡、傳承下去。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