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聯在延安舉辦紀念《講話》發表70周年系列活動掠影
重溫《講話》 踐行紅色信念 再回延安 情注黃土高原
——中國文聯在延安舉辦紀念《講話》發表70周年系列活動掠影
5月8日,趙實、楊承志等和文藝家們一起參觀延安革命紀念館
5月9日,趙實、楊承志等和文藝家們一起參觀魯藝舊址
延安,我們來了!
70年前,在陜北的黃土高原上,一篇講話的發表,為整個中國的文藝發展,揭開了嶄新的一頁;
70年前,在黃土高原的窯洞里,一群文藝工作者揮灑汗水,為中華民族的文藝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70年前,在窯洞里的油燈下,一批魅力永存的文藝經典誕生于世,為全世界的文藝寶庫,增添了輝煌燦爛的一章。
延安,新中國的搖籃,新中國文藝事業的發祥地。
70年來,這里始終是中國革命和中國人民心中永遠的圣地,也是所有文藝家和文藝工作者心中永遠的燈塔和火炬。
70年來,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空前繁榮和發展,源于延安,始于《講話》。
為隆重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5月8日至10日,中國文聯、中國劇協、中國音協、中國舞協組織一大批文藝家和文藝工作者,重新走進這片黃土地,重溫延安精神,深入學習《講話》,以實際行動紀念《講話》發表70周年。
這是一次尋根之旅,也是一次感恩之行。
參加活動的所有文藝家和文藝工作者,懷著一種朝圣般的心情,行走在這片回蕩著陜北民歌、凝聚著紅色浪漫的高原上,將回朔與展望、創作與思考、采風與演出、慰問與座談緊密結合在一起,一邊深入基層,用文藝的果實回報著這片沃土;一邊學習思考,用《講話》精神和延安精神洗滌著自己的心靈。
三天時間,文藝家走進魯藝,走進棗園,走進楊家嶺,走進寶塔山,走進延安革命紀念館……
三天時間,文藝工作者搖起紡車,扭起秧歌,談起白毛女,唱起南泥灣,重新來到當年的窯洞前……
5月9日,著名音樂家趙季平在魯藝舊址體驗當年的鋼琴
采風中,文藝家們看著,問著,想著,記著,雖然很多人已經不止一次來過這里,但他們依然認真地在每一張舊照片、每一段介紹文字前,品讀思索,久久佇立。
寫下《沁園春·雪》的小炕桌,不同版本的《講話》單行本,泛黃的《劉巧兒》《兄妹開荒》《挑花籃》《雷雨》劇照……勾起的,卻是無比鮮活的記憶,無比動人的故事。
演出中,文藝家們唱著,跳著,舞著,笑著,拿出了自己最精彩的節目,與老區的人民面對面,心連心,在初夏的五月,一次次燃燒起了火一般的激情。
高亢的信天游,鏗鏘的《紅梅贊》,嘹亮的《好日子》,充滿時代節奏的《我要去延安》,還有朗誦、小品、地方戲……獻上的,都是耳熟能詳的旋律,魅力四射的精品。
戲劇藝術家們來了,“中國戲劇家延安行”戲曲專場,匯聚了“梅花獎藝術團”的一流演員,演繹了一闋又一闋紅色經典戲劇選段;
舞蹈藝術家們來了,舞蹈詩劇《延安記憶》,歷經兩年時間的艱苦打磨,第一次為延安觀眾用舞蹈藝術語言講述了那段激情歲月的故事;
音樂藝術家們來了,大型文藝演出《我要去延安》,以群星璀璨的強大演出陣容,把整個系列活動的慰問演出推向了最高潮。
心靈的互動,情感的共鳴,讓五月的延安,載歌載舞,如癡如醉。延安的觀眾激動,來延安的文藝家和文藝工作者,更加激動。
5月9日,文藝家們在魯藝舊址前合影
文藝要為人民大眾服務,生活是創作的唯一源泉,文藝工作者應有時代擔當……
再次感受《講話》精神的指引,再次回憶延安新文藝運動的實踐,再次體驗延安精神對文藝工作者的激勵和鼓舞,對今天的文藝創作而言,依然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對今天的文藝工作者而言,依然有著全新的啟迪和感悟。
70年前,我們的先輩來了,懷著紅色理想,懷著革命憧憬,突破封鎖,放棄舒適,踏上這片熱土,創造了新中國的奇跡!
70年后,我們自己來了,依然懷著理想,懷著憧憬和感動,繼承傳統,發揚精神,要從這片熱土上重新汲取力量,繼續開創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新篇章!
心中的延安,我們來了!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