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東:電影劇本創作中的難忘故事
當今信息洪流洶涌,還需不需要生活的源泉?有人認為《講話》“源泉論”是陳詞濫調,念久了,念舊了,念煩了,“網絡能解決一切,資源就在網上”,從外國的影碟中找感覺,從網絡庫里找素材,從別人原創中演繹衍生,從老故事中翻舊重拍,只要有人出錢就能寫出劇本,生活不再是唯一的源泉了。我為銀幕編劇28部電影,最近重新翻看創作筆記,回首走過的腳印。我用親身實踐理解《講話》,深感好的電影劇本是用腳“寫”出來的。 ——作者自述
與《天國逆子》生活原型小沈(左)和主演斯琴高娃(中)合影
一、在生活中去尋找去發現
>> 我是騎鶴飛翔的編劇
《飛來的仙鶴》劇本在領導間爭論起來,人和仙鶴一起跳舞,這異想天開的場面能拍攝嗎?決議讓導演去實地考察,能拍,則通過,不能拍攝,則否決。于是,我陪著陳家林導演到了嫩江草原的齊齊哈爾扎龍沼澤濕地看景,我是1980年發現這里有人工馴養丹頂鶴的,來過兩次,胸有成竹。這部影片獲得1983年文化部的優秀影片獎,自此,我脫掉助理編輯帽子,成為專職編劇至今。
>> 解開雷鋒犧牲之迷
下崗在家的喬安山,靠老婆在農貿市場賣茶葉過活,他一臉警惕地想拒絕我:“別把我寫成電影,要是都知道雷鋒是我開車撞倒的,那我在鐵嶺就沒法呆了!”為弄清雷鋒犧牲的真相,我去遼陽市司法局找到了龐春學、于泉洋,還去了劉二堡子農村找到了田生綿,他們是雷鋒同班戰友,目擊搶救雷鋒的全過程。我是肩扛著無數觀眾的眼睛,去尋找生活中不為人知的感人故事,去發現那些從未被人表現過的人物性格。雷鋒的死與喬安山有關,這個人物真實地走上了銀幕,在《離開雷鋒的日子》里得到廣大觀眾的理解。
>> 走進設計五星紅旗的閣樓
當我走進上海山陰路145弄曾聯松先生的家,一下子落入暗淡清貧的小屋。
曾聯松老伴項佩瑜對我說:“那時上海剛解放不久,夏天很熱,他晚上就鉆到閣樓上寫寫畫畫,不知道他在干什么。每天早晨我從閣樓上都掃出一堆剪得很亂的蠟光紙,有紅色的黃色的,他這個人不愿吭聲,是個埋頭做事不張揚的人。直到后來中央來信了,證明了國旗是他搞的,我才知道那些日子他在閣樓上是畫國旗呀。”當我看到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辦公廳給曾聯松的信函:“曾聯松先生:你所設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業已采用。茲贈送人民政協紀念刊一冊,人民幣500萬元分別交郵局及人民銀行寄上,作為酬謝你對國家的貢獻,并致深切敬意。”啊!這是舉世無雙的用稿通知,我登上曾家的閣樓,信心滿懷地構思一個公民和一面國旗的故事。
>> 在毛澤東險些被炸的駐地
城南莊
1948年毛澤東在城南莊發表“五一節口號”,其中第五條是“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與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口號發出18天,國民黨派兩架飛機轟炸了毛主席的駐地。我在河北省阜平縣城南莊毛澤東住所舊址,看到了彈片炸后的房柱,聶榮臻和警衛員把毛澤東抬到防空洞,倘若不到這個地方,就不會感受到當時圍繞建立新中國,國共雙方的殘酷決斗。毛澤東險些被炸,這個情節過去電影從未表現過,當導演想刪掉這場戲時,我毅然堅持必須揀回來!城南莊是第一次提出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的地方,這是人民政協創立的起源地,建國大業是從這里開始的。
>> 走進鄧小平下放勞動的車間里
“小平同志在這里勞動,每天上半天班,負責打磨拖拉機與后邊拖車之間的插栓。他一般很少說話,一天只說六個字,早上來了向我禮貌地打招呼‘早上好’,接著開始干活。下班時候,收拾好工具,對我說:‘明天見。’”為寫作《鄧小平在江西》的劇本,我去江西省新建縣小平勞動的車間,采訪當年與小平同志一起工作的女工程紅杏。
>> 在撫順戰犯管理所的溥儀房間
我和謝晉導演走進曾經關押溥儀的房間,通鋪大炕,緊挨著一個蹲式便池,吃住都在這個窄小的房間里。我編劇的《與皇帝離婚的女人》,表現的是溥儀在長春偽滿洲國時娶的第四任妻子李玉琴的故事。為了有利于溥儀的改造,管理所同意了前來探監的李玉琴和溥儀另找一個房間,住一夜。現在還保留這個房間,謝晉導演看到房間臨時湊起的雙人木板床,深有感觸地對我說:“興東,溥儀這個皇帝一生都是戲!”
>> 廣州市越華路小東營5號
周一這里不開館,我吃了閉門羹。第二天是廣東省政協派人帶我去了越華路小東營5號,這里是黃花崗起義的指揮部,陳列著起義吹響的螺號,黃興寫下的遺書,還有孫中山與美洲華僑致公堂籌餉局為了募捐印制的金卷。親眼所見的和書本讀到的,從認知到感知,對于編劇來說是不同的,當頭腦中已形成反映的產物后,這里就是《辛亥革命》電影的開端。
>> 牛玉儒何時得知自己患了癌癥
市委書記牛玉儒何時得知自己患有癌癥呢?當我站在呼和浩特市新區規劃的宏大場館里,未來的建設前景以縮景方式盡收眼底,展廳給了我最典型的戲劇環境,牛玉儒在這里得知自己是癌癥晚期,頓生壯志難酬、出師未捷的悲愴心理。果然,劇組第一場戲就在這里開機,就影片而言,編劇理應是第一個采景人。
1987年在長春一汽車間深入生活
二、寫作是靈魂與靈魂對話
>> 去一次前線收獲兩個劇本
我和王浙濱去云南老山前線,回來寫了兩部電影。一個是《陸軍見習官》,一個是《我只流三次淚》。當我看到一盒象棋,用了32個手榴彈蓋兒做的。你不到前線,絕不會想到用手榴彈蓋兒做象棋,可以想象在貓兒洞內的戰士們是怎樣戰斗和生活的。
>> 一根蠟燭兩頭點的蔣筑英
我了解蔣筑英到什么程度?知道他能用舌頭舔到自己的鼻子尖,小時候父親被打成反革命抓進監獄,和母親糊火柴盒為生。在北大物理系12個假期,只回過一次家,因為沒有路費。他懂五國外語,能用法文朗誦詩歌。他講究速度,上樓梯一步邁兩個臺階。后來,我寫劇本的時候,感覺到他就站在我身后,仿佛聽到他的呼吸聲。我用了一年時間,調查了60多人,他在我心中復活了,忙科研,忙家庭,上有老,下有小,一根蠟燭兩頭燃燒,43歲早逝了。寫作中我自己在流淚,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靈魂和靈魂的對話。
>> 孔繁森家里的地排車
山東省聊城五里墩孔繁森的老家,我見到他90歲的白發老母,見到了那輛人畜兩用的地排車。孔繁森用這個小車推著他老母親逛街看燈,身為地委書記打個電話派個小汽車來,習以為常。我試著推動地排車在院子里走了幾圈,找到一個真正孝子對母親,一位地委書記對人民的情懷,找到了孔繁森的人格和地排車留下的轍印……
>> 跟隨法官媽媽尚秀云去辦案
我在北京海淀法院看了大量的案卷,又到未成年管教所探望了服刑的少年犯,進行幫教活動。走訪少年犯家庭,與家長交談孩子犯罪的原因。特別是那些犯罪的未成年人稱呼尚秀云為法官媽媽時,令人感動。尚法官說:“挽救一個孩子,就是挽救一個家庭,無數幸福的家庭構成我們社會的穩定。”這個主題不是我提煉的,是她在多年審判實踐中總結而生,我只需再現出來。
>> 搞清機長與劫機犯在駕駛艙的位置
時任北方航空公司吉林公司經理的王培富,他是在296號航班被劫機歹徒卓長仁打傷的領航員,特別批準我上飛機同駕駛員參與夜航訓練,一連跟著飛了十個起落,目睹機長操縱飛機的起降,觀察領航員、報務員的位置,各種儀表的性能,都心中有數,劫機者所處的位置都搞清楚,下筆準確。編劇呀,上天入地,腳到眼見心方知。
>> 追蹤家鄉人劉長春
一個23歲的大連人劉長春,老婆孩子都在當時日本人的掌控之中,毅然拒絕日本要求他代表偽滿洲國參加1932年第十屆洛杉磯奧運會。他決心代表中國參賽,張學良資助了8000銀元,坐船在海上漂了23天,只身去了美國,一個人代表了一個民族。他不甘屈辱,不畏強手,不留后路,不留余地,我為家鄉有如此孤膽英雄而自豪。于是,我從日本關東軍在旅順的司令部舊址出發,走向沈陽的漢卿體育場,最后步入洛杉磯的奧運會場……探尋這個勇敢者的心靈。
>> 賣化肥的供銷員改寫了中國人的
奧運史
我給北大藝術系畢業的兒子開出題目:“許海峰為什么能從賣化肥的供銷員而成為奧運冠軍?中國奧運金牌零的突破為什么是許海峰而不是別人?為什么安徽省和縣能走出奧運手槍射擊的冠軍?《許海峰的槍》講的應該是從白丁到英雄的勵志故事,你怎么來完成這些題目?”我帶他去了安徽省射擊隊,許海峰的家鄉和縣,當年下鄉的知青點,供銷社賣化肥的倉庫,用氣槍打麻雀的山林,采訪所有熟悉許海峰的人,在國家射擊隊多次拜訪許海峰和王義夫,為讓兒子找到射擊感覺,操槍練習。從此,他理解電影劇本為什么用腳去寫,生活這本經,不念不行,一念就靈。
>> 英模也是血肉之軀的凡人
提起雷鋒怎么犧牲的?“因公殉職”一言而蔽之。似乎雷鋒的犧牲沒有英雄壯舉,宣揚出去會影響雷鋒的典型形象,過去無論電影、話劇還是新聞報道都以“善良的愿望”掩蓋了雷鋒死于車禍的真相。我用《離開雷鋒的日子》電影,真實地再現了雷鋒之死。讓觀眾知道真相,反而說明了英模也是血肉之軀的凡人,真實可信的結局,才有真實可信的人生。感謝生活給我能量和勇氣,搶在電視報道之前揭開了雷鋒犧牲之謎。
>> 那瓶安眠藥成為改變劇作結構的
鑰匙
電影《天國逆子》因為導演已定斯琴高娃主演母親,不由自主圍繞她為什么要毒害丈夫,沿著女人追求個性解放的軌道構思下去,劇本最終走向死路。故事真有其人,12歲沈姓男孩看見媽媽給爸爸做面條,往碗里放了東西,幾天后爸爸死了。后來,他成為一名軍官,決定控告媽媽謀害父親的嫌疑。是從演員設身定度,還是從生活邏輯結構?我在北京復興路裝甲兵大院采訪過小沈,時任副連長,我走進營房,他掀開自己的行李,床頭放著一瓶安定藥,幾年來靠藥片入眠,一邊是恩重如山的母親,一邊是可憐冤死的父親,告還是不告?父親的冤魂一直在折磨著他。是那瓶安定藥將我的思緒也安定下來了,兒子才是戲劇核心人物,他起訴母親,是故事中最大的動作,便以兒子為主結構了故事。影片《天國逆子》在日本東京第七屆國際電影節獲得大獎和最佳導演獎。
看望國旗設計者曾聯松
三、精品首先是真品
編劇要“腳踩兩只船”,一只在生活,一只在市場。
影視作品的第一輪競爭就是比誰占有了生活,比誰發現了新的人物。深入生活包涵了更新的觀念和內容,深入生活就是深入人心的工程,只有創作前的深入人心才會有作品的打動人心,人心就是天下,得人心者得天下。
深入生活就是了解群眾的情緒,掌握社會的熱點話題就能把握住劇作新的主題,群眾的心聲,群眾的意愿,群眾的期望,就是時代的主旋律。藝術要做人民大眾的代言人,創作遠離了生活,觀眾就遠離了影院,只有我們以生活作為支點才能在市場競爭中保有立足點。生活的土地蘊藏著無窮的寶藏,只要你對準生活開鉆,就會鉆出滾滾原油。我對準人物搞定位開采,只換鉆頭,不換井位,打十米深是水井,打一千米就能出油。要知道,每個人物都是一座富礦,需要你不懈地開掘,越硬的巖層,越難啃的人物,越要下功夫。
原創就是把自己放入生活的醬缸里腌泡,像腌咸菜一樣,深入的過程就是從青蘿卜變成咸菜的過程,泡到心里有咸味了,理解了普通人在底層的苦辣酸甜,有了這份感情,就有了打動人心的力量。
深入生活看起來是下笨功夫,實際上是創作中的巧功夫。只有靠真誠的勞動,動以真情,創造真實的故事,才能傳達一個真理,做一個真品。市場競爭只認精品,精品首先是真品,一切藝術傳真不傳偽。
生活對藝術的法則是公平的,你在生活中積蓄了多少情感,創作中就能釋放多少情感。
電影是細節的藝術,那些寶貴的別人未用過的細節,只有在生活的長河中沙里淘金。編劇的本事就是在生活中發現細節,認識人物,在劇作中使用細節,創造人物,這是一個電影編劇的基本功。
當創新能源枯竭之時,編劇要走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了才有感情,貼近了才有思想,而情感和思想才是我們創作的動力和能源。我是堅持現實主義創作方向,堅守“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電影劇本是“用腳寫出來的”,到生活里去充電,才能在銀幕上發光。
巧婦無米不能成炊,這是硬道理。是閉門造車還是深入生活?這是決定劇本成敗的要害問題。巴金先生說過:“我主要的一位老師就是生活,中國社會的生活,我在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為作家。”
我們處在中華民族前所未有的改革時代,整個社會像一輛上坡的車,需要我們去推動,去擂鼓,去助威,堅持時代主旋律就是堅守自己的責任。
(編輯:孫育田)